“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上海2016年1月14日电 /美通社/ -- 21世纪以来,一股“互联网+”的东风,正在人们所看不到每个环节,编织一道缜密且又神秘的无形大网。在10年后的2025年,会有超过500亿事物完成互联,这意味着万物朝向互联网化的蜕变已经进入了人类大剧本之中,并指日可待。
而身处人类生活物品制造中心的制造业,因为在供应链的顶端,当下游环节层层倒逼,再做反应之时,起步明显已晚了其它行业一步。
也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机构第一次对生产领域的服务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从侧面印证了国家的态度和决心已经非常明确,这在宏观层面,也给了制造业更多的前进推力。
无论被动还是主动,既然,改变成为必然选择,那摆在各个制造相关企业面前,如何转型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制造业一直以来不同于IT行业或是金融行业那样“身轻如燕”,可以打破性的进行组织创新,较重的固定投入和大系统组织架构,造成大多数制造业都希望不要伤筋动骨,更倾向于逐步且系统化的完成蜕变。而在制造业内部,研发、生产、物流等价值链关键环节,也都在期望借此契机,完成由单纯的“制造生产”向“供应链一体化”的转型。
所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优化改革,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比天翻地覆的行业革命,更切合实际,更适合市场的需求。这使得“互联网+”在生产制造业中,表现得更类似于“+互联网”。通过拥抱互联网,升级供应链系统或是生产系统,进而提升现有的企业竞争力,和上下游同步对接,最终达成产业升级。
环顾21世纪的中国制造业,这条改革之路如何行走,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新命题。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制造,百花争鸣,各展所长。
震坤行的探索之路
在2015年末,中欧商业评论12月刊中报道了一家名为“震坤行”的工业超市的“+互联网”之路。它给予震坤行如下评价:“服务传统工业企业的震坤行,运用‘+互联网’战略实现升级转型,在工业用品采购和管理智能化方面趟出了一条新路。”
这种评价完全颠覆了震坤行前16年给市场留下的专注贸易和解决方案的固有印象,从这篇报道中,也为制造业拥抱“互联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文章中,震坤行掌舵人陈龙分三点回顾了震坤行如何成功转型,如何一步一个脚印从传统制造服务业加上互联网。
震坤行的第一步是成为网上工业品市场,在线销售各类易耗品,一面逐渐丰富产品品类,从最初的工业胶粘剂产品到全品类工业用品,扩充长尾,目标是建立全品类在线工业品超市,用网络化的销售模式实现低价与透明。而随着对用户理解的加深,MRO领域是市场空白,由此,震坤行开始致力于为客户提供MRO产品的一站式采购和服务。运营了3 年之后,震坤行的产品品类已获得极大丰富。
相比发达国家,国内工业领域仍缺乏专业服务工厂的工业用品成熟供应体系。从2013 年开始,震坤行的第二步开始着手建立深入工业区、靠近工厂的服务中心,加强线下的技术支持工作。同时进行自建物流工作,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配送需求。销售人员在现场为客户提供基本的安装、调试等服务。对于较为专业的技术问题,公司还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依托公司后台技术团队,提供远程技术支持。
过去企业对于工业用品的管理较为粗放,通常大量订购,却带来浪费。工业用品的日常使用中常常是以下场景:有些小件工业用品(刀具、紧固件等)需要频繁领用,企业就将它们大量放置在生产现场,很容易出现浪费、库存短缺等问题。中国工业企业的供应商分布较广,多品种小批量采购的工业用品很难实现精准管理。如何将服务与管理的能力延伸到工业用品的使用场景中?借鉴德国工业4.0 的理念与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客户提供免费的智能管理软件和硬件,实现库存管理智能化。借助飞速发展的信息系统和物流技术,工业用品也可以实现精益化的管理,实现客户对工业用品的即需即用。而这就是震坤行的第三步。
文章最后,震坤行也提出了接下来的战略部署:作为客户供应链上的智能供应商,未来的震坤行将帮助客户实现工业用品的在线采购和智能管理,大幅降低企业的采购和管理成本,建设紧邻客户的服务中心,实现“有工厂的地方,就有震坤行”。
分享未来 终将互联
或许震坤行的转型只是制造业“+互联网”的一面镜子,尚不能代表中国制造业已经从思想上和实质上完全的融入了互联时代。但通过研究震坤行发展的三个阶段,能够清晰看到制造型企业了解用户,亲近用户,从中摸索出转型切入点,通过合理科学的布局和管理,结合“小步快跑,逐步试错”的方式,是可以形成温和渐进、富有制造业特色的企业改革。陈龙希望这种升级模式,能够走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并愿意分享给同业者,震坤行在这一路所获得的经验,而这对中国制造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良性的尝试和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