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专访宋清辉:传统产业要大胆转型

2016-01-20 10:21:31

香港商报专访宋清辉:传统产业要大胆转型

(原文载于香港商报A12人物报道专版)

【香港商报·人物报道专版】在2016这新一年里,中国经济增长压力或许更为严峻。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受到媒体的热捧,而传统产业则稍显落寞。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传统产业还能否作为经济支柱?中国经济的最大动力何在?本报记者对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进行了专访。宋清辉认为,在当下新旧产业更替的大背景之下,虽然传统产业的支柱地位在下降,但是它仍旧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另外,在国企改革这一话题上,宋清辉认为,国企对于稳定社会经济并对其进行宏观管理,仍有着重要意义,国企改革要遵循市场化,但国企不能取消。香港商报记者伍敬斌

人物简介:

宋清辉,著名经济学家。《法治周末》、《证券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在新华网、信报月刊等海内外多家媒体开设有专栏,2015年曾获得证券时报社"最具影响力财经观察员奖"。此外,还担任中国品质万里行社会品质监督员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体制与金融市场,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

传统产业仍是发展动力

《香港商报》:目前中国传统产业的企业,大批倒闭或者半死不活。有学者认为,对于这些传统企业,该倒闭就让他倒闭,专心发展新兴产业。也有学者认为,应找出让传统行业重新焕发生机的办法。您怎么看待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

宋清辉:虽然传统产业的支柱地位在下降,但是它仍旧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传统经济的体量还是比较大的,新兴产业代表新的经济成分虽然一直在野蛮增长,增速较快但体量相对较小,还无法与传统经济相提并论。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转捩点,一味地强调新经济的增长速度亦是违背市场规律的。

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还在进行中,新四化正在给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正得到发挥。中国目前以地产业作为支撑的经济,仍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繁荣五年可能还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未来的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一定得靠西部、依靠传统经济。

《香港商报》:您怎样看待传统产业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之间此消彼长的对比?

宋清辉:我们可以想象一下300年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当时人类进步的推动器落在了蒸汽机的身上。两百多年前,机械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一百多年前,电气的来临让人类发展突飞猛进。几十年前,自动化成为实体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数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基于这些实体产业的生产工艺虽然经过了不计其数的优化,但其最本质的生产制造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实体经济的发展基于在一根主轴上,零件拼装、动力结构优化以及资源使用,提高了工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品质;而不断让人与人之间沟通以及产品销售更为高效、快捷的渠道,虽然这种渠道的原理完全不同,但确确实实让这个世界越来越紧密。

马云,这位互联网界的大咖,在去年9月的某个论坛上能够说出"未来30年属于传统企业"这样的话,表示他确实看到了传统经济的魅力所在。实际上,我认为传统产业并不意味就是落后、思想陈旧的产业,服装制品、金属冶炼、房地产都是传统产业,这些产业在千年以前就已存在并发展到了今天,而且还将继续无期限发展下去。就算互联网再能创新,也无法凭空变出衣服、金属和房子。但我们可以利用它组织传统企业新的结构、打开新的思维模式,透过规模化、流程优化等形式进行改变。这就是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得依靠传统经济的道理。

作为中国版工业4.0的规划,《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其中重点就是通过互联网来优化制造业,以此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从世界历史进程来看,制造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点、难点和出路。如果缺少强大的制造业能力,互联网再先进可能也没有实际的作用,或许只适合用来查资料、玩游戏、聊天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这一虚拟沟通平台在未来某阶段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但现在我们还需要充分结合互联网以及传统行业的优势,以此来创造更为强劲的生产力,这是因为互联网和传统产业融合将是未来经济增长新动力。因此,看似是互联网改变生活,其实是互联网改变着我们的习惯,而传统产业的进步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部分企业可先试转型

《香港商报》:但是目前传统行业,特别是实体经济领域的困难是有目共睹的,要如何破局?与发达国家对比,中国的市场制度的设计是否有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面?除了保持传统行业的发展,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也很重要,但是创新极度依赖人才,目前中国又面临着高端人才流失的现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宋清辉:从发展中国家过渡到发达国家,各个都会面临转型的困境。人们指出的传统行业实际上也在进行产业升级,如服装生产、器材加工等行业,这些传统行业不会也不可能在数十年内被取代,目前一些观点将实体经济处境艰难的问题归罪于传统行业过于片面。

此外,一些传统制造业生产的品质差、成本低的产品依然能被低消费者人群抢购一空,依然能为GDP做贡献。而相反,一些新兴实体产业生产制造的产品在市场上未必能形成有效供给。目前实体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是因为企业对市场发展过于乐观、决策出现失误,实体产业与消费者市场形成的供需失衡,是实体产业进入困局的一大原因。

还有人把实体经济的萎靡归罪于制度缺陷。实际上,中国市场制度的设计并不是实体经济萎靡的主要原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发达国家从历史规律而言也必然先要经历发展中国家阶段,但很少人见证了这些发达国家建设过程中的艰难,中国现在也处于这种转型过程当中。

至于如何破局,转型不能一哄而上,需要一部分企业率先进行尝试,如果失败则进行新的尝试,如果成功则复制成功的经验,继而慢慢实现全行业、全产业的转型。整体的转型期也许不止一个五年规划,也许要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在全产业逐步转型的过程中,中国需要继续加大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品质,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

转型需要引入新的技术和制度,因此也极需人才。中国的人才战略已开始实施,相信将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做出有力贡献,这些人才包括自行培养、海外培养以及海外引入的人才。

新兴产业经增新力量

工人在河北宣化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特种纺织企业生产线上工作。新华社

《香港商报》:目前,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否对中国经济形成有力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何在?

宋清辉:只要是成为历史的产业都是旧产业,在这些旧产业上取得进步、创新或是能够在未来取代的产业,被称之为新兴产业。国家政策确定的七大新兴产业,分别为节能环保、新兴资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这些产业是否能够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大局还不好判断。但从人类历史来看,前三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技术、方法、机器、产业取代了以往,数年或十数年后便实现了更为高效的工业生产,从推动单一区域经济发展到刺激全球产业共同发展。从理论上看,七大新兴产业在目前都存在有效需求,分析也认为这些行业在未来也存在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能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力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已初见成效,光伏幕墙、薄膜发电、清洁能源等技术已开始被多种行业所使用,这也让人们开始期待低成本时代的到来。而且,这种低成本不仅是指原材料价格不高,还代表能够减少污染、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等等,是整体进步的表现。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人,虽然经济增速下行,但放眼全球市场来比较,中国经济表现相对强势。在中国科教文卫实力增强、国际地位上升、综合国力挤入世界前列的背景下,虽然出现了一部分人才流失现象,但依然有相当多的人才留在中国参与实体、金融、互联网、新兴产业的建设。这些新兴行业人才的不断产生,将在中国经济新常态、逐步进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完成新老交替,源源不断的后续人才将为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三驾马车皆有羁绊

《香港商报》: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有人看好,亦有人看衰,您能否说一说中国经济在发展的道路上,存在哪些陷阱?

宋清辉:近来对中国经济悲观的评论确不少,这些评论在十几年前就有,但实际情况表明中国经济并没有那么脆弱。

投资需避粗放产业

中国经济在发展的道路上最需要防范的投资陷阱。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可以作为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但投资还是极有可能创造大量泡沫和剩余。从2008年推出的4万亿来看,很多投资资金投入了低产能产业当中,创造了生产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这不仅令后期的经济增长乏力,还带来附加伤害如高能耗、高污染。中国未来投资需要避开那些粗放型产业、重复建设行业的项目,避免低水平、落后的产业。

另一个陷阱是海外陷阱,也可以说要提防三驾马车中的出口。一带一路、亚投行国家战略能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海外发展机会,但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没有任何企业在实行海外战略时能独善其身。虽然中国国际地位在不断增强,但海外贸易中存在的文化、法律、信仰、习俗不同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摩擦产生。

消费陷阱同样需要注意,中国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为了实现供给和需求实现真正的匹配,但什么样的消费才值得制造供给去满足,这又需研究。因为,并非所有的需求都是有效需求,例如大部分人都有呼吸新鲜空气的需求,但这不意味便携式空气净化器、防毒面具一定就有市场。不加判断就通过需求创造供给,也可能创造出无效供给。

因此,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都存在陷阱,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这三驾马车,也需要绕过其中隐藏的各种"大坑"。

国企要搞市场化改革

《香港商报》:国企改革一直是舆论热议话题,有激进的学者认为要取消国企。您怎么看到国企对于中国的意义?国企改革应该遵循什么路径,要达到什么目标?

宋清辉:国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力量。尽管说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企的行为,但国企基本上还是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企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转型国家还需国企

可以看到,美国现行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中虽然没有"国有企业"的概念和统一定义,不过美国的"联邦公司"是由联邦政府全部或部分拥有和控制或者虽非联邦政府拥有、但由联邦政府特许资助、并受其控制或监督的组织,控制着对国家及极重要的产业。由于它经营规模较大,对联邦政府稳定社会经济并对其进行宏观管理,仍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可见,连发达国家都需"国有企业"进行生产、运营,那么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型中的国家更加需要有国企作为依靠。

在股市中,很多人以为国企改革就是吸引民间资本或是员工持股,实际上国企改革的内容远多于人们的想象。国企改革应该遵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要能够经得起社会各界对其的检验,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坚持市场化方向,因此国企改革也必须往市场化发展,进一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在市场化改革中,国企需要像民企一样建立并完善企业制度与治理结构,要从体制和机制上强化国企的市场主体地位,又要增强其市场化运作的适应力和自觉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