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FDI加速回流发达国家 中美开启买买买模式

作者:郭丽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6-01-22 15:49:01
分享

过去一年,你以为去欧美“买买买”的只是中国大妈?不,还有美国的跨国公司和中国的企业家。

联合国贸发组织给《第一财经日报》最新发来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直接投资(FDI流动)强劲反弹,逆势增长36%,约为1.7万亿美元,这是自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有趣的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额增长是这个数字背后的主要因素,流入发达国家的FDI飚升90%。发展中经济体的资金流入也有增长,达到74.1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比2014年增长了5%,但还是大大低于平均水平。

发达国家FDI流入量的强劲增长主要由跨境并购(M&A)驱动,只有很少的比例是来自于生产行业的绿地投资。

联合国贸发组织官员梁国勇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解释说,这轮并购浪潮要从经济、产业、金融几个方面来看。对于跨国并购来说,美国经济和美元走强是重要的背景。

值得关注的是,中美两国过去一年赴境外的跨国并购活动尤其活跃,引起国际瞩目。

全球FDI回流欧美

联合国贸发组织估计,2015年流入发达国家的FDI较上年强劲反弹,为9360亿美元,达历史第二高位,是全球FDI大幅上升的主要推动力量。

这其中,美国吸引外资流量引人瞩目。2015年,流入美国的FDI达3840亿美元,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几乎占了发达国家吸引FDI的一半,也是中国大陆地区吸引外资金额的3倍多。

从历史数据来看,金融危机之后,全球FDI流向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的金额一直占有半数以上优势。但也在去年发生了逆转,全球FDI流动重心再次向发达国家倾斜。2015年流入发达国家FDI占全球55%。

流入欧盟的FDI连续三年下降之后,2015年增长强劲,约为4260亿美元。针对欧盟的跨境并购大幅上升了68%,对欧盟的“绿地投资”也增长了14%。这表明,随着欧盟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的改善,跨国企业对欧盟的生产性投资出现反弹。

联合国贸发组织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对本报记者指出,2015年跨境并购大幅增长了61%,但“绿地投资”停滞不前。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绿地投资”有所下降,表明跨国企业资本投资增长乏力。此外,由于全球FDI流动主要由跨境并购而非生产性“绿地投资”的推动,全球FDI的增长并没有有效转化为生产能力的扩张。此外,一些并购还是反向并购,并不涉及太多的实体资源的流动。

他预计,在不出现新一轮跨国企业内部重组及并购交易的情况下,2016年全球FDI流动可能出现下降,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全球经济的脆弱性,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总需求疲软以及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地缘政治风险以及地区紧张局势加剧也可能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

中美开启买买买模式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并购市场风起云涌,而跨境并购更是重中之重。从数据中看出,美国公司不仅自身在加强并购,也在其他地方收购标的。

金融数据提供商美国迪罗基公司的数据表明,2015年度全球并购总额达5.03万亿美元,较上年猛增37%,10月至12月创下有史以来单季最高纪录。2015年有69宗并购案总额超过100亿美元,是2014年水平的两倍还多,创下历史纪录。总额达500亿美元及以上的超大交易占2015年交易总量的近六分之一,这一比例前所未有。2015年的并购交易总额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次年2009年的两倍还多。在美国,并购已经超过2007年的顶峰。

梁国勇认为,美国经济处于上升周期的早期阶段。美国的经济状况决定了美国公司并购的活跃程度,美元的持续走强,也意味着美国企业的海外收购非常划算。另外,美国公司积累的巨额现金储备、股市处在高位,美元回流也意味着美国公司收购的“弹药非常足”。

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官方统计的单笔最大收购规模还没达到百亿,但还是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指出,2015年,虽然面临国际经济发展低迷的外部环境,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并购投资仍然保持活跃,呈现出数量多、金额大、涉及行业和国家广泛等特点,出现了一大批的大型并购项目。

据初步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累计实现对外投资7350.8亿元人民币(折合11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其中,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总共有593个,累计交易金额401亿美元(包括境外融资),其中直接投资338亿美元,占84.3%,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

由于统计口径问题,中国的数据可能只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冰山一角。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对本报记者指出,大量中国企业注册地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这些地区对外投资金额,未能纳入现有的中国对外投资统计数据中。还有一些民营企业的跨境投资未在商务部门登记,因此,也未能计算在总额之内。

举例来说,两年前,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生猪和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的万洲国际(原双汇国际),最终的投资额度就计算在香港对美投资总额中。

梁国勇则对本报记者称,中国国内总体上资金充裕,政策支持情况下融资成本不高,这是海外并购的重要推动力。因为在外汇储备委托贷款模式下,国内企业的美元贷款成本并不高。而且,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很多是在海外融资,因为融资成本更低,更划算。但是官方的统计中,这一比例仅有15.7%。

另一个值得忧虑的问题是,官方对于引入外资金额的统计存在缺陷。周世俭称,多年以来,商务部只统计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而未能覆盖撤资或离开的金额。他认为,外资撤离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带来的就业问题,是需要关注的。

本报记者实地采访的外贸企业普遍感受到,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中国内地转移到周边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已经是大势所趋。随着这些外资的流出,一些国内的工人可能面临失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