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速进入"6时代"。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创1990年以来新低。而1月下旬,地方两会密集召开,多省市2016年GDP目标"破7"。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1月初,《人民日报》发表了某"权威人士"的访谈文章,文章中提出了经济未来L型增长的基调,并且要彻底打破市场对"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的幻想,指出未来"不会有V型反弹"而是"L型增长"。虽然这位"权威人士"并未署名,但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出L型增长将是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主要格局。
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实行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我国经济取得了不少突飞猛进的成就,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对于很多地方政府而言,任职期间的政绩成为了他们的唯一标准,很多政府都想在每个五年计划之内做出成就,但我们都知道没有长期的铺垫,所取得的成就往往都是根基不稳的业绩,这些所谓的业绩和政绩都是一大堆泡沫,短期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但其实是经济繁荣的假象。
因此,"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特意放慢速度具有某种必然性,因为我国经济现在要的并不是速度,要的是质量。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说起来好像人人都懂,但又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磨刀呢?
正是基于以上的巨大惯性,当2015年GDP增速数据公布之后,很多人因为数据低于7%而感到恐慌,这种恐慌是正常的,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正是GDP增速下滑的原因。想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很简单,通过一些简单手段,如加强政府投资,就能轻而易举地扭转局面,但也会发生上文所说的,短期内会一片欣欣向荣,但数年之后就会造成新的灾难。盲目投资建设,只会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看起来是解决了就业机会,增多了市场供给,但很有可能会发生一些例如投资没有回报的情况,还有可能出现非常多的虚假供给和需求。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哪些领域才能为经济发展筑底?那些能够逐渐消化过剩产能、逐渐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工业和制造业效率、有利于科教文卫事业、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在短期之内或是数年之内并不会为我国经济带来明显增长的重大项目,那些有助于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的领域,才是值得由政府投资、民间资本投资以及老百姓关注的。
未来5年,我国发展主要格局是"稳"。稳不意味着不求上进、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不意味着我国会将经济增速放置在较低的水平。稳,是为了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在扩大内需同时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以稳定经济健康增长。订单稳定,企业方能正常生产;薪酬稳定,人们才能正常工作;社会稳定,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要做到真正的"稳",就不能好高骛远,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目标设定到一个合理位置,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努力克服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毫无疑问,L型经济并不是一个消极的信号,我们可以在L型经济期间去掉浮躁、去掉泡沫,去思考更适合新常态经济下的发展策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L型经济中打牢更多的发展基础,为今后稳定、健康的发展做好铺垫。
笔者认为,我国L型经济或将持续到2018年,三年的基础铺垫有助于为我国大部分的建设项目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三年时间对全球经济而言都是一个缓冲期,相信全球经济都会在此期间有所沉淀,共同经历这个萧条周期。相信挨过这个难关,中国经济将进入新的转折点,届时打下的基础将推动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