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规划利好汽车金融发展

来源:北京捷越联合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2016-02-02 12:00:00

北京2016年2月2日电 /美通社/ --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首个针对普惠金融的国家级战略规划,《规划》明确要求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并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北京捷越联合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风控官王晓婷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普惠规划支持汽车金融助力国内消费升级

从内容上看,此次《规划》从国家战略高度肯定了普惠金融在国家社会经济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发展普惠金融的原则措施。

北京捷越联合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风控官王晓婷表示,此次《规划》内容细致,涉及到了从基本原则到风险控制,从业务创新到投资者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特别提到监管与创新并重,对于新型业态的创新发展给予了肯定。“整体上都是鼓励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规划明确指出,“鼓励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设备投入与技术改造的融资需求。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展,激发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

汽车金融一直被认为是后市场皇冠上的明珠。美国 85%的新车以汽车金融的方式售出, 而 2013 年底我国新车消费金融渗透率仅为 18%。在二手车领域,我国市场的金融渗透率仅为20%,而美国市场则达到了90%。因此,有行业分析师认为,随着汽车消费增速的放缓,利用金融工具促进消费者购车已成为必然趋势。

汽车金融潜力巨大传统机构覆盖面窄

客观上看,尽管已经有不少城市已经采取了限制牌照的措施,但我国居民的购车需求却方兴未艾。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2 月中国汽车销售 278.6 万辆,同比增长15.4%,环比增长10.8%。2015年全年销量增速回稳至 4.7%,。其中,受到国家在2015年10月开始执行的1.6L 排量乘用车免购置税政策的推动,1.6 升以下乘用车全年销售 1450.9 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0.4%。有分析指出显示,2016 年汽车行业销量增速有望回升至 6.6%。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2014年我国汽车信贷规模达到6596亿元,2010-2014 年复合增速达到30%。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为6.67万亿元, 汽车信贷额与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比仅为9.9%。

如果剔除二手车每年超过900万辆的销售水平,仅从新车角度看,兴业证券分析王冠桥指出,即使假设国内乘用车消费稳定在 2500 万台/年,汽车金融渗透率达到 50%,单车融资 9 万元,仅每年的生息资产规模就达 1.13 万亿。

目前,传统的个人汽车消费的金融信贷方式主要有银行汽车贷款、汽车金融公司、整车厂财务公司、信用卡购车分期付款等。

但这些传统汽车金融信贷的资金来源几乎完全依靠银行系统的间接融资渠道,虽然有些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拓宽了融资渠道,但总体上看,对贷款人要求较高、服务覆盖面窄、不能满足广大三四线甚至农村居民的需求等问题制约着传统汽车金融的发展。

汽车金融参与者众竞争日趋激烈

显然,如此庞大的市场,任何金融机构都不愿错过。就在传统机构覆盖能力与汽车消费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内,互联网经济的渗透使得汽车金融竞争日趋激烈。

一方面是从汽车实体贸易向汽车金融服务进军的传统企业或互联网公司。例如,不久之前国内汽车领域互联网垂直平台汽车之家就宣布广汇汽车达成合作,共同发力汽车金融市场。另一方面则是从互联网金融服务渗透到汽车贸易之中。此前,英国的P2P平台Zopa宣布与美国的科技公司Uber的战略合作引起了全球金融界对互联网金融进入汽车金融服务领域的关注。

国内市场上各家互联网金融公司比方宜信、捷越联合、理财范等公司也纷纷布局,希望能在这个万亿级市场中先发制人,抢占优势。

捷越联合王晓婷表示汽车正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大大提升了三四线乃至乡村居民对汽车的需求;另一方面,汽车作为大型消费品,其自身也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

中金报告曾指出,汽车消费,应该是目前中国唯一一项尚未大规模使用金融杠杆的大宗个人消费。报告预计,2019年汽车金融的渗透率将提升至41%,隐含复合增速超过22%。

王晓婷介绍,捷越的汽车金融模式与传统汽车金融公司依托汽车4s店不同,捷越自建销售网络,与汽车生产厂商直接采购,既可以让消费者以优惠的价格买到车,也可以帮助汽车生产厂商拓展销售渠道。同时进一步布局汽车保险、汽车后市场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业务。

随着竞争加剧,汽车金融服务模式也在改变,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呼之欲出。无论是在汽车贸易中引入金融服务,还是金融服务渗透进入汽车贸易,彼此之间都在借助互联网技术,悄然进行着一种双向的融合。

“其实竞争激烈也是好事,从实质上看是拉动消费增长,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王晓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