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认知的先行者 -- 果壳网“在行”

来源:在行
2016-02-25 17:30:00

北京2016年2月25日电 /美通社/ -- 日益盛行的共享经济浪潮正在盛行。现今,除了共享出行、住宿以及物品之外,另外一种形式的共享也开始爆发出巨大的潜能 -- 也就是共享认知、知识和技能。这就是“在行”所做的事情,著有《共享经济大趋势》的共享经济专家、本文作者倪云华已经入驻“在行”平台成为行家。以下便是倪云华为“在行”撰写的《共享认知的先行者 -- 果壳网“在行”》全文。

2013年的3月9日,权威经济学杂志《Economist》的封面文章第一次全面详细描述了一种被称之为“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的生活场景。在这种场景下,人们分享彼此的“拥有物”,从玩具、衣物到汽车、房屋(住宿),从专业技能到经验知识。人们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以及企业的生产、组织、运行方式都因此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共享经济思想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Spaeth)在1978年发表的论文《群落结构和协同消费》(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首次提出这一理念。

而从商业的角度,目前被业内普遍认同的最早的共享经济商业体,是成立于2000年的ZipCar。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演进。智能手机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摆脱空间的限制;GPS以及LBS技术使得供需双方能够更加容易被定位和撮合;移动支付的更安全和便捷使得交易更加简单;社交媒体的丰富信息能让个人信用体系更多维度和有据可依;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让动态定价和复杂运营管理成为可能。除了技术原因之外,包括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都是共享经济产生的原动力。

过去的十几年间,共享经济走过了几个重要阶段,从使用终端的角度来看,从PC互联网走向了移动互联网;从业务运营模式来看,从B2B走向了C2C。共享经济的所涉及的范畴越发广泛。2015年,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共享经济大趋势》一书中,我们对全球包括行、空间、食、资源、任务、金融、健康、物品、知识等在内的九大领域,百余家共享经济企业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共享经济这一模式所带来的革命性价值,以及不同类型的共享经济创新模式。提出共享经济的四种战略形态、商业模式以及六大运作机制,同时,对传统企业如何应对共享经济模式的调整给出建议。在所有这些案例中,中国的共享经济的代表性企业,如滴滴、“在行”等位列其中。

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共享经济已经影响约10亿人。根据普华永道的研究,预计到2025年,全球共享经济的规模将增至3350亿美元。重点发展的五大领域包括P2P借贷和众筹、人力共享、在线P2P短租、出行共享以及音乐视频共享。

在中国,共享经济的爆发点是源自于2012年开始的共享出行,包括Uber、滴滴在内的独角兽们以他们的创新和锐意进取深深地改变和影响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在中国,共享经济的发展,从微观层面,来自于企业的创新和对用户的需求挖掘;从宏观方面,也来自于政府的积极推动。在2015年夏季达沃斯年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到:“共享经济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方式。这一模式让每一个个体更容易通过自身闲置的有形及无形资源创造价值,获得收益。

除了共享出行、共享住宿以及共享物品之外,另外一种形式的共享,在近几年,也爆发出巨大的潜能。这就是我们所称为的共享认知、共享知识/技能。畅销书作者克莱·舍基在其2010年出版的《认知盈余》一书中就敏锐的洞察到,人们所拥有的认知,在未来,分享之后,便可产生的巨大效用和价值。

共享认知在共享1.0模式中的典型代表是包括Wiki维基百科、TED、Quora在内的在线知识交流平台。而在2.0的模式下,有越来越多的认知分享平台,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下,将无形的知识技能,进行精准的供需匹配,创造出另外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在这一系列的认知共享平台中,果壳网孵化的“在行”无疑是目前其中的翘楚。

在研究共享经济各种业务模式以及产品的过程中,作为早期的用户,我个人就体验了这个“有趣的”产品。在“在行”的平台上,“行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长设定3个话题,并设定价格(一般都为象征性价格),“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选择约见合适“行家”,线下进行1-2个小时的交流。

作为一名多年管理咨询顾问和企业管理的实践者,我也在上面设置了3个相关话题。和使用其他很多网站一样,注册完了,我就忘记了这件事。但没想一周后,收到一个短信,一个学员提出想约我见面,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情和好奇感,和这第一个学员见了面。至此以后,在半年多的时间,有几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与我约见交流,他们其中有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有刚开始创业的年轻人人,有拿到上亿融资的创业者,也有传统行业成功企业家。这个产品,让曾经不会发生交集的人连接在一起,让人们的思想进行碰撞,知识进行交换,情感进行交流。这个产品的受欢迎程度,确实超出我一开始的估计。

使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回过头看看“在行”这个产品,颇有一些感触:

一、 个性化的问题,大咖针对性解答,只集中于点,不铺于面

在果壳网“在行”这个平台,首先,每个“行家”只负责解决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的问题,可以是企业管理、阅读、摄影、产品、旅行等。每个学员只从这个行家获取这个领域最精通的知识。简而言之,就是厚积薄发,让行家将过去多年的积淀和经验,针对这个学员的问题以及所关心的内容,在1-2个小时的时间娓娓道来。聚焦,不赘言,不多余,每一句话都点到要点。学员就像是遇到了一个专科大夫,这里只有干货,没有虚杂成分。收获不在多,而在于精。

二、 收获满满,各取所需

对于学员来说,以“在行”上行家定的价格和行家聊一个小时。大多数学员的感受就是“值”。因为,在往常,这样的会面,有着重重的门槛。首先,不知道去哪里找可以解决问题的专家;第二,就算知道了,也要托关系才能约到专家;第三,专家愿不愿意解答还是问题。而今天,“在行”都帮你解决了。我遇到一个学员和我说,这比花几千元钱上个培训课值多了。因为,那些课,讲师讲的是他的东西,不是学员个性化的问题。有些隔靴搔痒。而“在行”,老师回答的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

另一方面,对行家来说,我相信大多数行家在这个平台不是为了赚钱。因为,这个定价其实相对于许多行业来说,太微不足道了。但为什么行家愿意在上面呢。我接触过一些行家,大家的想法是,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的经验、技能分享给更多的人,更多的年轻人,看着他们成长,能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放在自己的脑子里,也是闲置资源。今天,与他人分享了,那就对这个社会带来了更大的价值。“在行”为行家带来的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三、 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和氛围

在“在行”这个平台上,真正形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文化氛围。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每个人都有短处和长处。记得第一次见的一个学员,他告诉我,他也是“在行”上的导师。他是一名少儿教育方面的专家。他与许多他的学员分享教育、阅读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在行”上,能让人感觉到中华文化中尊师的优秀传统的延续。与我见面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从60后到90后,有大学刚刚毕业出来创业的学员,也有资产过亿的企业家。但是在“在行”这个平台上,不论年龄、背景、地域。大家见面沟通的时候,都是非常地虚心和谦和,互相尊重。一时间,让人感觉到,我们曾经失去很多年的那种朴素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又回来了。中国人身上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是离我们远去,而是没有机会让我们表达。这种潜藏在内容的优秀品质,一直都存在。

四、 良币驱劣币

过去,我们对师长的评判来自于师者过去的经验和头衔。只有老师给学生打分。而今天,在互联网倡导的民主思想下,在“在行”上,一个老师的好坏是由一个个学员的评价决定的。这评价可能包括学员的见面收获、老师的为师风范。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位行家都非常在意见面后每一个学员的评价和评分。因为,这既反映了这次“授课”的质量,也是今后其他学员选择他的一个依据。只有持续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老师,才能持续赢得信赖。而不合格的老师,因为没有学员的约见,也会慢慢被淘汰出局。“在行”,将投票权交给了学生。

五、 对于传统来说,创新而非颠覆

“在行”的出现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连接的特性创造了一种新的高效的连接和交流方式,这是某种意义上的积极创新。与我们看到的类似出行的共享平台出现后,对于传统行业所引起的冲击和颠覆不同。“在行”的模式,是在重新挖掘人们内心中一种潜在的需求,在重新建立一个市场,塑造一种规则,创造一种价值。因此,对于“在行”来说,创新,大于颠覆。

六、 运营用心

对于“在行”这样一个互联网的产品,我在使用过程中也体会到“在行”运营方面的一些亮点和用心。

1、中立,第三方平台。

不过多参与供需双方的沟通和交易。这是与我用过的其他一些类似平台相比不同的地方。比如“在行”家填写信息方面,有模板,也可以由行家自行撰写。而有一些其他的类似产品,要求行家填写复杂的既定格式的简历模式,显得非常繁琐和多余;另外,在供需双方沟通甚至支付环节,有些平台会以三方的形式参与进去,会耗费很多的沟通时间。显得不够客观和中立,也会无形增加许多运营成本。

2、 树立行家专业形象

不知这是否参考了Airbnb为房间拍照的经验,“在行”也聘请专业的摄影师为行家们拍摄符合个人特点的照片,这有利于行家个性品牌的强化以及学员的信任。这一动作,也让「在行」APP的整体UI界面显得非常友好。

3、社群运营

对于一个个行家,“在行”也建立了一些微信群,让行家们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和心得,以及对于产品的新功能进行尝试和提出修改建议。这都加强了与行家们的粘性。

作为共享认知优秀代表的果壳网“在行”,在提供了知识分享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了价值认同和收益。这不仅仅是一款简单的互联网产品,这款产品在社会文化层面会深深影响着我们,推动整个社会更乐于求知、更易于求知、更尊重知识、更尊重“工匠”精神。让中国从制造大国,成为知识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