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正寻求“软着陆”,而非“硬着陆”。图片来源:路透社 |
中国日报网3月7日电 《每日电讯报》发表了马丁·吉尔博特(Martin Gilbert)的文章。他利用自己来上海参加G20会议的机会,亲身体验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了解经济学家、官员以及企业管理者对中国经济的感受和观点。他指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走缓,政府治理手段和企业债务会阻碍因此,但仍然有很多因素让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动力。以下是编译文章,供参考。
经济学家常说“美国打一个喷嚏,全世界都得感冒”,以此来体现美国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然而过去一年中,中国的一举一动却比先前预想的更能牵动世界经济的神经。
中国经济发展放缓及股市持续虚热使各国央行的银行家们和决策者意识到,如今中国对全球市场具有巨大影响力。
我(二月下旬)到北京和上海,一方面是以国际金融协会(IIF)董事会成员的身份出席G20峰会,另一方面是去亲身感受下中国现状。若要真正了解一国发展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实地考察,这一点无可替代。亲临当地,去参观大企业,拜访决策者,倾听人们的意见。
中国尤其如此。这个国家令人捉摸不透,而许多与之有关的文章都毫无参考价值。你只能坐在6000英里外的办公室里,参照大量资料认识中国。
其中,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的会面非常值得注意。经济下滑确实是事实。无论官方数字是否准确,2015年经济年增长率为6.9%,与数年前经济呈两位数增长相差甚远。
但是,经济发展放缓是否真糟糕到了如此地步?经济发展中,变化的产生是精心设计与意外巧合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领导人数年之前曾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意图使本国经济摆脱依赖投资、出口的经济模式,转为国内消费占主导。中国国家领导人希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投资者密切关注中国制造业数据,以此为判断经济好坏的风向标。近来制造业数据的萎靡被认为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但这却忽略了服务业的发展,尤其私营服务业的增长。
据里昂证券(CLSA)和中信证券统计,房地产、金融、医疗、零售业、运输业、建筑业及其他行业占2014年GDP总额的55%,较2006年的47%有所上升。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重点持续偏向国内市场,这一比例将继续上升。这并非是说中国的一切都在蒸蒸日上。近年来,西方领导者对中国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感到十分惊奇。他们嫉妒中国在世界经济低迷时所表现出来的经济管理能力。
不过近期,中国这种经济应对能力的口碑有所削弱。中国政府成功地缩小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但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散户大军大量涌入国内股市之中。政府本不该支持这样过度的投机浪潮,而应该放任这种泡沫破灭,但却以一种混乱、隐晦又不成功的方式进行了干涉。
在笨拙地挽救股市的同时,中国政府推行宽松人民币政策之举也一团糟。人们怀疑中国试图通过人民币贬值来摆脱困境。这一举措刺激了国内富豪将其资产转移至海外,因此政府也在加强管理,限制资产的海外转移。
政府和公司债务是一大问题,政府部门臃肿冗余,效率低下,而房地产市场则依旧脆弱。尽管亲身经历使我对于中国国家经济持乐观态度,但我对于股市的看法依旧不变。由于中国企业大多透明度不高,企业治理不利,因此对于投资中国公司,我们始终十分谨慎。
如果你在中国待上一段时间便能发现,沪深股市的运作像赌场一般。散户主导着交易活动,他们听信小道消息买入,一发现问题便立即抽身。要亲身感受中国的发展,更为合理的做法是,投资在中国运营的非中国本土企业。
这样更容易作出判断,能够选择那些增长潜力良好,管理质优,透明度高且遵从会计准则的公司进行投资。与在华企业、经济学家和分析师交流后,我很肯定中国正在寻求“软着陆”,而非“硬着陆”。虽然你需要透过股市,眼光更长远才能看到原因。中国的消费支出仍旧动力十足,网上购物消费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几年前,网上购物的人数仅占总人口的15%,而现在有超过40%的人网购。中国的“双十一”促销活动相当于“网络星期一”或“黑色星期五”购物日。促销活动开始仅十小时,中国消费者就已消费近80亿美元。虽然中国政府的经济能力略有下滑,但中国拥有3.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能够减缓经济萎靡带来的冲击。
与许多西方决策者不同,中国的决策人仍有许多方法避免经济危机,为国家发展出力。中国债券市场对境外国际投资者的开放就是最好的例证,也是正确的一步。
在未来几十年,中国终将摆脱目前的困境,并且始终会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编译:沈翼飞 编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