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好戏连台,京津冀协同发展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呼之欲出……三大战略正全力推进。如何以三大战略为引领,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新动力:区域合纵连横,新增长极初露端倪
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日益凸显。代表委员认为,三大战略的实施,将促进东中西区域合纵连横,由点到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城市群。同时,促进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局面。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吉林通化市委书记金育辉代表说,通化致力于打开一条借丹东港出海大通道,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合理配置。
从顶层设计到良好开局,京津冀协同发展快马加鞭,产业对接亮点频现,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圈加快形成。“绘就一张图,谋划一盘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大机遇。”河北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代表说,中关村创新中心落户保定,去年揭牌以来有45家企业入驻。政企合作,共建产业园,建设新的物流园区,已经入驻了9000多户,每年可减少进京车辆约1000万辆次。
长江流域覆盖9省2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对于促进稳增长、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长宁区副区长翁华建委员说,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就能形成推进经济发展的持续动能。
三大战略互相衔接、互为支撑,经济新增长极初露端倪。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到2015年底,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额占进出口总额的1/4,投资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承包工程项目3987个。
新格局:打破地域限制,发挥区域发展优势与潜力
代表委员认为,三大战略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
翁华建说,长期以来,各地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地区经济,但也出现了以行政区域为划分的地方保护主义,从而造成重复建设,带来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塑造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能够有效避免产业雷同,防止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对于平衡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具有重要意义。”
金育辉认为,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各地区间能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产业,在区域内形成相对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协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集中发力、重点突破、创新引领,分工合作是最好体现。”聂瑞平说,北京目前有一些功能是非首都功能,而河北的优势就是空间广阔,资源禀赋和承载力强。但产业承接不是简单的搬迁和重复,而是在新的水平上进一步提升,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和区域产业布局改善。
新方向:大力加强合作,引导各方力量积极参与
代表委员认为,实施三大战略要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加强合作,加快引导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
翁华建表示,加大财政投入,加快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是重点之一。同时,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消除地区间的隐形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做好国内段的联动是基础,而以通关一体化为代表的联动机制,是畅通‘一带一路’的关键。”金育辉说。
京津冀三地共同推动成立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了70余家机构。同时在审批服务、市场监管、税收征管等方面,初步建立起了协同工作体系。“去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由规划制定转向规划实施,部署了100余项重点工作和重点任务。”聂瑞平说。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翁华建说,只有把环境修复好了,才能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在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等方面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