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变人们之间的协作行动

2016-03-29 09:45:56
分享

互联网改变人们之间的协作行动

中国日报网3月29日电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 尽管半个多世纪已然过去,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的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的影响力仍然巨大。简单说来,这位已故的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大的群体只有在某种特定的动机驱使下才会组织起来:很多人只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网上的规则会有所不同吗?

近年来,众多的学术界人士一直在寻找答案。其中一项杰出的成果是兰斯·班尼特(Lance Bennett)和亚历山德拉·塞格贝里(Alexandra Segerberg)的合著作品《连接性行动的逻辑》(The Logic of Connective Action)。两位作者认为,当人们在网上发表见解时,他们不需要拥有某个正式组织的成员身份。通过分享链接或发表评论,他们便参与到了政治活动中。不过,这种分散的政治能量必须要聚集起来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战斗口号就变得重要,例如“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我们是那99%”(We are the 99%)这一口号。

颇具影响力的著作《网络的财富》(The Wealth of Networks)作者、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尤查·本科勒(Yochai Benkler)提出了类似的论点。他表示,犹如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编程志愿者开发有用的开放源码软件,活动分子能通过网上合作来推动他们的事业。在他看来,这种政治性“大众生产”最好的例子是成功地停止《禁止网络盗版法》(Stop Online Piracy Act, SOPA)和《保护知识产权法案》(PROTECT IP Act, PIPA)这两项法案的运动。这两项在美国饱受争议的法案旨在增强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他和合作者们一起追踪了支持该运动组织的网站,并记录了这些网站不同阶段的链接。他们发现,有一个网络在不断演变,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人带头。本科勒先生说:“他们能进行分散性地操作。”他得出结论是,这类的运动成为传统运动(如旧派媒体和政党)之外的一种“新的力量来源”。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亨利·法雷尔(Henry Farrell)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科斯马·沙里兹(Cosma Shalizi)更感兴趣的则是互联网改善民主结构的实验有多大潜力。他们在《认知民主》(Cognitive Democracy)论文中表示,当下这些实验的发展并不充分。集体决策的实验遍布互联网。在开放源码软件和内容分享网站就可以找到最成功的案例。他们的管理结构多样,从善意的独裁(如Linux操作系统)到更分散的组织(如在线百科全书维基百科)。

这与奥尔森提出的基础前提并不矛盾:即使存在共同利益,人们也不会自动进行合作。不过,互联网使这样的合作更加容易。在《政治动荡》(Political Turbulence)一书中,作者认为,在网络世界中,人们采取行动的原因不同:收入水平没那么重要,个性更重要。例如,性格外向的人关注的是,无论他们做什么,都会受到广泛的关注。

 

(编译:孙福汝 编辑:王旭泉)

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