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华为智慧城市业务“棋局”:以“被集成战略”推动生态圈良性发展
——中国日报网专访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

作者:涂恬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4-05 17:23:34

解读华为智慧城市业务“棋局”:以“被集成战略”推动生态圈良性发展<BR>——中国日报网专访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
 
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先生接受中国日报网记者专访

中国日报网4月5日电(记者 涂恬)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埋头苦干”二十余年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当下正在针对一个领域“集中发力”,最近一段时间来更是动作频频、“大招”不断,引发外界密切关注,而这个让华为不惜一改曾经低调作风、“刷足存在感”的领域,正是号称全球信息技术企业“必争之地”的智慧城市。

所谓“智慧城市”,即指通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各项城市运行的信息,从而实现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服务与工商业活动等在内的各类需求的响应。在城市“智慧化”的过程中,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这也给身处这些行业的企业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资料显示,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铺开,例如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韩国的“U-City计划”等,都是涉猎“智慧”建设的典型。在中国,截至2015年底,已有50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有预测称,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自2016年起,全国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将迎来“井喷”,对相关企业来说,这也意味着数万亿规模的市场“大蛋糕”正在等待“瓜分”。

华为作为国内领先的ICT基础设施提供商,在这样的背景下,频频出手自然不足为奇。一系列动作背后,华为智慧城市业务的总体布局究竟又是什么样的?为此,中国日报网记者在日前于山东省济南市举办的2016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上对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先生进行了专访,并邀请他对目前华为智慧城市业务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

在谈到华为智慧城市业务的核心定位时,杨萍告诉记者:“在智慧城市领域,我们仍然是坚持‘被集成’的战略,主要聚焦在智慧城市所涉及的ICT基础架构层面,通过聚合合作伙伴来大力推动整个智慧城市生态圈的良好发展。”

解读之一:“被集成”战略

纵观华为企业业务整体框架时可以发现,“被集成”三个字在其战略中被反复提及,堪称“华为商业学”里的“高频词汇”。在本次接受中国日报网专访时,杨萍也再次在智慧城市业务的核心定位中强调了坚持“被集成”战略的重要性,可见要解读华为智慧城市业务的整体布局,首先需要“破译”的就是“被集成”。那么,究竟什么是“被集成”战略?

“‘被集成’是华为公司面向整个企业市场的客户所选择的一种商业模式。在企业市场里有众多的行业,行业之间差异性非常大,客户的数量也非常多。在这个市场里,我们发现合作伙伴在行业理解、客户覆盖、面向行业客户应用业务的系统集成、客户化定制,以及本地化的服务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我们确定了企业业务的‘被集成’战略。”杨萍解释称。

坚持这样的一种战略,意味着华为需要做什么?杨萍介绍道,这意味着华为需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要使自己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匹配该战略,做到开放、易于“被集成”;第二,要做到“自我约束”,即充分认识和尊重合作伙伴,包括行业理解、客户覆盖、系统集成客户化的定制,以及本地化服务这些方面价值的基础上,做到不与合作伙伴争利益,让大家在各自的领域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来实现整个生态圈的良性发展,从而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包括投融资,现在很多智慧城市的项目动不动就是上亿,甚至几十亿,是需要投融资的。此外,还有顶层设计、系统集成、上层的业务运用的开发。当然,还包括ICT的基础设施,还有后续持续的运营。所以,涉及智慧城市的项目比普通的某一个企业,或者某一个行业的信息化项目更加复杂。所以,就更加需要这些和智慧城市相关的企业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做好自己的事情,来推动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能力的提升和良性的发展。”杨萍告诉中国日报网记者。

解读之二:“生态圈良性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从概念上理解,意味着对一座城市政务管理、民生经济、公共安全、交通出行等方方面面需求的“智慧化”响应。正如谚语有言,“罗马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可以想见的是,“智慧罗马”也自然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面对如此庞大而繁杂的系统,作为建设参与者的企业自然需要提前找准位置,以确保自己“心中有数”。在接受中国日报网专访时,杨萍也着重介绍了华为作为一家企业对参与智慧城市生态圈建设的理解与举措。

“首先,我们会积极地参与智慧城市的一些标准建设。另外,我们会从解决方案、人才培养和联合营销这几个方面,来推动智慧城市这个生态圈的发展。”杨萍表示。

杨萍举例称,在人才培养方面,华为近期就有一个“大动作”:在今年3月10日-11日在成都举办的2016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学”正式成立。杨萍介绍称,这个“大学”设立的目的就在于把原来分散在华为各个部门的对合作伙伴的培训集成在一起,为合作伙伴提供覆盖售前、售后、商务、财经、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多层次、一站式、精准的培训。

“2016年,我们计划完成上千人的培训讲师资源建设,也会发布涵盖售前、售后、商务、财经、企业管理等方面超过上千门的培训课程,累计投入会超过上亿元。帮助合作伙伴在各个方面培养人员。我们今年计划通过华为合作伙伴大学,培养超过3万名认证工程师,助力合作伙伴完善全方位的人才梯队。”杨萍介绍道。

如此“煞费苦心”地为合作伙伴培养人才,究竟是出于何种初衷?华为又为何一再强调要推动智慧城市生态圈的“良性发展”?

对此,杨萍坦言:“华为聚焦在ICT基础设施这个层面,但是仅有基础设施是没有办法推动整个智慧城市发展的。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要推动整个生态链发展的原因。从业务角度讲,智慧城市包括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等,只有这些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的合作伙伴的能力都能够有提升,才能够推进整个智慧城市生态圈的良性发展。”

解读之三:“多项目推进”

在智慧城市业务的核心定位、发展规划等“顶层设计”方面,华为已经给出了比较详细的答案。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华为帮助哪几个城市实现了“智慧化”,做出了哪些具体成果,这一点也引人好奇。

在回答中国日报网记者的这一提问时,杨萍着重介绍了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合肥平安城市”项目。他表示,“平安城市”是华为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肥平安城市项目于2014年在安徽合肥市投入使用,主要是基于云监控平台解决城市治安管理方面海量视频的接录、存储、快速分析和检索。在“平安城市”系统投入使用后,合肥市的各项“安全系数”大幅提高,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遥遥领先。

杨萍还透露,目前华为还在积极与四川省进行合作,拓展该省内多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

“四川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省份之一,我们要在四川建设智慧攀枝花、建设成都工业园,还要帮助泸州市政府建设一个基础设施的云平台,为他们提供智慧城市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打造智能制造中心、西部电商服务中心、省内信息消费支撑中心、大数据处理中心。”杨萍表示。

他也强调,目前华为的目光并不局限在西部,从整体来说,未来将在全国多个省份推进各类项目。

“整个智慧城市这块,我们华为在每个省份都有非常多的项目正在推进以及已经完成的,例如安徽亳州‘一窗式’智慧政务服务,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系统上线以来,群众满意度超过99.5%。”杨萍说。

(编辑:富文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