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圈说:中韩影视合作背后的投资热象

作者:田阿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4-07 14:09:21

财圈说:中韩影视合作背后的投资热象

中国日报网4月7日电(田阿萌)又一部韩剧在席卷亚洲的同时,也在本土和中国赢得了高收视率和关注度。随着2014年《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的正式签署,中韩两国在影视剧产业也正式迈入了大踏步式的合作期。

近年来,中韩合拍片呈现了一种火速升温的现状。2015年,中韩合拍片《重返20岁》、《第三种爱情》、《我是证人》等相继登陆影市,而首部中韩同步播出的电视剧,也让中韩合作再次进入了“蜜月期”,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多路资本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在如今一部“热炒”剧几近疯狂的当下,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炒作方式”来看,中韩合作未来能否进入成熟的深入合作期面临的挑战或也不容忽视。

一部火热剧背后的多路资本

火热的一部剧背后,难免不被人提及其背后的资本投资。以近日某热播剧为例,在其投资合作方中,中资民营影视企业的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该剧的制作方韩国电影行业巨头企业之一的Next Entertainment World Co. Ltd(简称“NEW”)以及中方独家播放渠道的爱奇艺都与华策影视有着关联。

2014年8月,华策影视与爱奇艺共同出资成立华策爱奇艺影视公司,旨在为爱奇艺提供高品质的剧集、综艺等丰富多元的互联网内容,以及围绕相关内容IP进行游戏、电商等全方位衍生品开发工作。作为国内影视制作行业龙头企业,华策影视近年成功投资生产的《鹿鼎记》、《卫子夫》、《爱情公寓4》等经典大剧占据了超过15%的国内电视剧市场份额。

华策影视不仅是爱奇艺的合作方,也是制作方NEW的股东方。

2014年10月,华策影视斥资3.23亿元人民币投资韩国电影行业巨头NEW,投资后华策影视将持有NEW公司15%的股权。据悉,本次交易是中国企业在韩国影视行业规模最大的一笔投资,交易完成后,华策影视正式成为NEW公司的第二大股东。2015年,华策影视又与NEW合资成立华策合新文化传播(天津)有限公司,双方各持有其50%的股权,共同进行电影、电视剧项目的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和小米的身影也在此次投资背后浮现了出来。在爱奇艺拿下该剧独播权时,百度控股爱奇艺80.5%的股份,小米也曾以3亿美元投资爱奇艺。

2011年8月和12月,百度以2.8323亿元人民币认购爱奇艺B股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2012年11月3日,百度收购原爱奇艺第二大股东美国私募资本公司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所持爱奇艺股份,正式成为爱奇艺控股方。2013年,百度斥资3.7亿美元收购PPS,实现PPS与爱奇艺的合并。随后,2014年11月,小米以3亿美元入股爱奇艺,雷军旗下顺为资本也参与了此次战略投资。

与此同时,华策影视也与百度和小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早在2014年,百度、小米就曾曲线入股华策影视,布局影视行业。

2014年10月9日,华策影视发布了《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向北京鼎鹿中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瓦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定增20亿元。资料显示,鼎鹿中原法定代表人为王湛,其同时也是百度公司副总裁。而鼎鹿中原公司大股东刘计平(持股80%)2000年即加入百度公司,目前为百度常务副总裁。同时,北京瓦力的法定代表人即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模式的成功或为中韩娱乐产业合作带来新思路。

中资企业进军韩国娱乐业的隐忧

其实除了华策影视与韩国影业巨头NEW的合作外,近年来,中国资本进军韩国娱乐业更是不断涌现,几乎韩国各大娱乐巨头的背后都有着来自中国公司的身影。

2014年8月,搜狐宣布入股韩国娱乐传媒公司KeyEast,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著名韩星裴勇俊之后的第二大股东,拥有公司37.5%的股权;2015年,苏宁环球出资3亿元人民币收购韩国娱乐公司FNC22%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16年初,华谊嘉信宣布与韩国娱乐上市公司SIGNAL Entertainment Group签署新股认购协议,拟以自有资金214.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797亿元),获得其12.62%的股权,并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

2016年2月,韩国著名娱乐公司S.M公司宣布,将与阿里巴巴针对中国市场的音乐事业以及电子商务展开合作,同时,阿里将收购SM公司4%的股份。

中资企业进军韩国娱乐产业远不止这些,而未来会否还会出现中韩合作的爆发期,目前尚不得知。要知道从上一部火热剧《来自星星的你》到如今的《太阳的后裔》,已经暌违了3年之久。而带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影视剧似乎也稍欠新意。从综艺市场来看,虽然《爸爸去哪儿》与《奔跑吧,兄弟》都引进了韩国综艺节目的模式,但难免有被带上模式“复制”的“阴影”。

中韩合作同时面临着本土化困难问题。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中韩观众存在文化差异,中韩之间在原创能力上也存在差距,而跨国合作的摩擦不能忽视的问题还有语言障碍、翻译成本以及预算约束等。

或许,未来中韩合作仍需考虑正视市场和文化差异带来的隐忧。

(编辑:富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