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5月23日电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美国企业财报季是始终值得关注的奇观。500多家重量级公司会在每个季度的几周内公布各自的财报。所有财报汇总即可成为全球经济的晴雨表:毕竟这些公司占据了全球市值的三分之一,且一半销售来自海外。
因此,投资者们能够轻松的读懂这些公司的业绩至关重要。然而,上市公司的季报披露季越来越成为一场场困惑、混淆和忽悠的狂欢,其无耻程度甚至会让满嘴空话的美国总统竞选者感到汗颜。在2007—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些公司在财报方面的表现中规中矩,敢于正视投资者并告知实情。享受长期牛市的收益后,投资者们如今开始降低警惕变得懈怠,而企业高管们则抓住机会开始偷奸耍滑。
目前正进行的财报季披露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每股收益预计环比下跌9%,如剔除能源公司的亏损,则跌幅为4%。一些技术公司高盈利的光环也开始褪色:苹果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本周表示其盈利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跌。
然而,很多时候,企业的老总们看起来更像是销售人员,而非真正对董事会负责的经理人。IBM总裁吉尼·罗曼提(Ginni Rometty)吹嘘自家公司的“战略业务”实现了“转型发展”和“两位数增长”。实际上,蓝色巨人(IBM公司绰号)早已元气大伤,其税前利润下降了66%(如你相信其中大部分费用为一次性支出,如IBM自称的那样,则下降率可解读为27%)。苹果总裁蒂姆・库克(Tim Cook)在一份声明中安抚股东,称苹果的“运行非常棒!”。
如果企业公布的数据经过美化,那么要判断数据是否是捏造的就更加复杂和棘手。美国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须根据严苛的会计规则申报收入。对于标普500公司来说,官方公布的利润与其在投资者面前美化过的“调整”数据之间相差20%左右,这远高于长期趋势。而且这些调整后的利润计算方法往往五花八门。仅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就提供了至少六种收益计量方法。微软(Microsoft)最近一季的利润可以理解为上涨6%、下跌3%或暴跌25%,如何解读完全取决于所采用的度量标准。
有些公司官方数据的调整显得冠冕堂皇——比如为了体现汇率变动或并购等重大变化对业绩的影响。即便监管机构迫使公司提供一个“正确”的数据,毫无疑问,经营者总能想到办法来篡改这个数据。然而,企业提供的额外信息往往仅用于淡化负面影响。
仅在极少数情况下,公司可以通过这种帽子戏法来逃避惩罚。在去年经历股价暴跌的制药巨头威朗(Valeant)索性采用了其管理层自行捏造的利润计算方法。而饱受亏损的美国太阳能巨头太阳爱迪生公司(SunEdison)则挖空心思采用了对自己最有力的指标,因为这可强化其将资产售予子公司的能力。然后该公司于四月破产。坐拥4000亿美元资产的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即使已入不敷出且依靠债务融资运营,仍吹嘘可支付高额股息。
没有人可以挟持真相
对于想要透过公司制造的重重迷雾看清真相的投资者们来说,还是存在一些简便易用的经验法则。即投资者们根本不应该招惹那些采用标准会计规则衡量无法盈利的成熟公司或那些官方财务利润和调整后理论之间差额持久且巨大的公司。如果企业的实际现金流超低,这就是一个警示信号,因为这表明其当局报告的实际盈利低于其向投资者报告的利润。简而言之,投资者应关注企业的现金流。但这并非完美的计量方法,例如它不包括技术公司奖励给员工的优先认股权所花费的成本等。但在这个数据上作假要难得多。
据彭博社(Bloomberg)统计,2015年共有232家标普500公司的现金流低于公司公布的“调整后的利润”。待到本轮财报季结束时,会有更多公司存在此现象。总之,投资者应该睁大眼睛识破上市公司的忽悠伎俩,同时各位企业大佬们也应该摆正位子,向股东公平、准确地报告公司状况,不要向吆喝二手车的销售员那样粉饰现实。
(编译:肖灿 编辑: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