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创新升级 以信息化支持全面创新

来源:浪潮集团
2016-06-03 16:31:00

北京2016年6月3日电 /美通社/ -- 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世界大势所驱、发展形势所迫。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等创新论述。在刚刚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总书记又指出: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吹响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冲锋号,掀开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篇章。当前,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在这一趋势下,我国信息化正加速向互联网化、数据化、智慧化方向演进,成为全社会各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强力支撑。5月20日出台的推进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创新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化在国家发展布局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以信息化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和全面的基础和技术支持,并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升级创新观指导我们的创新实践,成为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必答问卷。

以信息化为创新提供全面支撑

良好的创新基础环境能够激活每一个创新主体的创造活力,释放出创新驱动力的巨大能量。我们看到,信息化能够为创新提供包括资源、模式、生态在内的基础环境支持。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本身,也将为创新提供以数据为核心、以信息基础架构为保障的创新源、驱动力和实验场。

信息化催生、激活、开放出用之不竭的创新资源

信息技术驱动的大数据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产生了能够打破了所有物理疆界的介质 -- 数据。在大数据经济时代下,民生、政府、金融、科技、制造等各行各业都正在以数据为核心,主动地用数据的特征去重塑自身的形态。未来,一切都可以通过数据的形式进行呈现,数据将成为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资源,将会出现和现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及商业运行规则和价值标准。

在中国复杂而庞大的市场及经济环境下,信息新兴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创新提供三方面资源。第一,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催生出的海量互联网数据。第二,由信息化发展驱动的组织数据公开,从而带动产业及商业的数据开放。第三,传统产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的转型和发展,激活产业在线下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源。互联网数据、组织数据和线下数据资源成为了每一个创新主体的“创新源”。

创新源的日益丰富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存在紧密联系。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数据能通过云上的提炼、加工、整合后变成可用的创新资源,使得社会各个领域、行业、主体都能够基于数据资源进行创新,最终通过创新实践变为可以产生商业价值的资产。例如,我们倡导政府数据开放,推动组织数据与互联网数据融合创新,形成了大量高价值的数据资源,并开发出“警务千度”、“企业信用画像”等创新应用;推动制造业生产过程数据挖掘、分析,助其由过去的低层次生产向智能制造升级,提升品质和效率,满足个性化、高层次需求,推动供给侧改革。

信息化驱动形成新模式,激发再创新

信息化技术驱动并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商业运营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而这些模式本身也支撑起了创新所需的环境,为创新提供了更多实现通路和发展可能。从产业和商业角度看,信息化技术进一步了打通数据流、信息流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进而驱动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商业运营模式。从社会角度看,信息技术的驱动力将形成全新的社会运行模式,满足大众对实现资源可及、服务到位、高效便民、公平公正的社会生活的期待。基于以上新模式,每一个创新主体可以开发出自己的创新产品,通过定制化、差异化的服务来实现成功。

《纲要》中提到,国家要“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其中尤其强调了要“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技术基础设施,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由新兴信息技术应用驱动形成的新的生产模式、经济模式、服务模式和管理决策模式等,为创新提供了更多“实现方程式”的参考,并最终通过应用创新为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带来全新体验。

“互联网+”模式就是由信息化催生新模式的最好的例证,在此模式下,各行各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发展出了不同的创新产品、服务和应用。例如已经发展成熟的由“互联网+购物”催生的电商平台如淘宝,由“互联网+出行”产生的包括12036票务平台及应用等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融合创新的结果。像电商“双十一”、“春运购票”等屡破记录的超大规模经济行为,对数据的实时互联互通和大规模并发处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需求,我们围绕这一需求研发了高端服务器、互联网服务器、海量存储、云操作系统等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为模式创新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

信息化构建拥有更多玩家的创新生态

信息化能够带来更为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各种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打破了原有技术壁垒,真正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在此环境下,原本单一的产业应用将转型为产业的平台化发展,并建立在包含了电信、金融、物流等原有的传统基础产业平台之上,促进产业的融合升级和转型优化。在大平台、大产业的基础之上,中小微企业、创新长尾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获得更多以数据资源为核心的对等资源,实现快速成长并释放巨大的创造力。浪潮将卓数大数据平台和传统的产业孵化器结合,构建“大数据创客中心”,将数据资源、研发工具、云服务资源免费开放给创客,超过2万名用户基于平台提供的19类、近39PB数据进行创新,支持并引导了近百个创新创业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当更多的“玩家”和社会资源能够更好地参与进来,聚集起更为广泛的社会创新力量时,最终将形成更为广阔、健康的创新生态体系、激发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这也将真正实现《纲要》中“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的战略部署。

用升级创新观引领新实践

《纲要》对我国当前的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做出了正确、科学的判断。目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但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我认为,在由信息化构建创新环境和技术环境的今天,需要用升级的创新观去引领创新实践,从“封闭式的创新”变成“开放式创新”,从“独立式创新”转为“融合式创新”,超越“颠覆式创新”走向“重塑式创新”,在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中助力价值链的升级。升级的创新观体现在实践上主要为两点 -- “横向渗透的产业融合创新”和“纵向集成的技术开放创新”。

横向渗透的产业融合创新

在大数据时代趋势下,单个产业的创新发展转变为跨领域、多产业的协同创新、跨界融合,特别表现在新兴互联网行业不断向传统行业渗透延伸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只有产业间的跨界融合、共生发展,才能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变革、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新的社会需求。我们应借着“产业融合创新”这股东风,实现产业间的进一步互动和创新,推动其价值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创造更多新的增长机会。

实现横向渗透的产业融合创新,将加快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助力实现《纲要》“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这一重要战略任务。

纵向集成的技术开放创新

当前,创新主体在相互开放、相互创新的过程中,从单个的企业变成了合作的组织并塑造出了多方共赢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技术创新的生态圈,使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可以延伸至整个产业、一个国家、甚至全球。正如《纲要》中指出,我们应坚持“扩大开放” 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

形成纵向集成的技术开放创新正是“扩大开放”的最好体现,将促使企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入创新圈、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同时也推动全球范围内更多顶尖企业开放自己的先进技术,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创新、共生发展。在这个趋势中,中国企业的积极并深入的参与,将会提高我国全球配置创新资源能力,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影响力。

纵向集成的技术开放所带来的创新成果,还将为产业、企业带来发展的新活力、新动力。如浪潮与思科的合作,一方面帮助浪潮补足了网络产品的短板,形成完善的云数据中心产品线;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使我国能够掌握自主可控的高端网络技术,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这也是国家提倡的开放式创新的良好实践。

创新驱动发展,应该要以信息化打造创新的基础环境,用升级的创新观去推动并最终实现产业变革、经济进步、社会发展,最终将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这其实与浪潮提出的“数字社会化”理念不谋而合,也将是创新驱动发展最终呈现的社会形态之一。“数据社会化”,将释放出更多数据价值,,最大化释放数据的社会效能,推动行业转型升级、驱动新兴领域创新,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由创新带来的美好未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守正出奇”以及“敢为天下先”等都表达和强调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创新观。利用好中国经济社会中丰富的创新资源,更多的中国企业将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这同样也是浪潮的目标。浪潮将充分地学习和领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精神,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的思路,助力实现新形态、新模式的构建,成为中国力量输出世界的有力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