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全球化的终结?

作者:丹尼尔·格罗斯
2016-06-04 10:32:57
分享

中国宣布,2015年的年出口额出现了自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对外开放以来的首次下滑。不止如此,从价值上看,2015年全球贸易额也整体出现下降。显然,问题是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2009年,全球贸易同样下滑,当时的原因十分明确:当年全球GDP锐减。但去年,世界经济增长了3%,这一数字尚为可观。而且,各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贸易壁垒,并且由于原油价格下跌,运输成本有所下降。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衡量大型船只长途贸易租赁运价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跌至历史最低点。这表明市场预计不会复苏,也意味着2015年的数据可能会开启新一轮的贸易低迷期。结论十分明显,曾经不可抗拒的全球化力量正在失去动力。

中国的情况很能说明问题。近几十年,中国逐步成为世界领先的贸易经济体,改变着全球贸易体系。如今中国进出口额均有下滑,且由于全球商品价格下降,进口额下降得更多。

实际上,商品价格是理解过去几十年贸易趋势的关键。当商品价格高涨时,会拉动贸易增长——以致贸易额占GDP的比重增加——大肆渲染出全球化进程的势不可挡。但2012年,商品价格开始下滑,很快贸易额也随之下降。

假设生产一辆汽车需要一顿钢和十桶石油。2002至2003年间,这样一份原料约价值800美元,或者说是一辆1.6万美元轿车价格的5%。也就是说,在二十一世纪早期,工业国家每进口一百分原料,就需要出口五辆车。

而2012至2013年间,制造一辆车需要的原材料价值升至2000美元左右,约为同款车价的10%(汽车价格增长相对较少)。因此工业国家的出口量需要翻倍,即同样是进口一百份原材料,需要出口十辆汽车。

显然,贸易趋势和商品价格之间有着直接联系(见图表)。由于这种直接联系作用于所有需要原材料投入的制造业产品,因此商品价格下跌,导致全球贸易下降并不令人意外。

评论:全球化的终结?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这个例子仅考虑了贸易的价值,近几十年来,贸易量的增长同样超过了GDP的实际增长。但是商品价格也影响着贸易量,为了收回等量原材料的进口成本,更高的商品价格会促使工业国家增加出口量(正如例子中提到的,汽车出口由五辆增加到十辆)。

食品、燃料和原材料约占全球贸易的四分之一,当其价格出现波动时——尤其是像近几十年来如此剧烈的波动——总体贸易数据显然会受到影响。最近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因此没有必要为近期的贸易低迷找任何其他理由。

这并不是说全球化和贸易是一回事。全球化包含许多其他特点,包括跨境金融交易及旅游业增长,数据交换,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实际上,全球价值链的产生归功于这些相互联系,价值链中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生产流程,因此这些联系反作用于贸易。

但是这种现象的影响有些夸大其词。世界贸易组织表示,对于多数大型经济体,如美国和欧盟来讲,国外附加值在出口中所占份额仅为15%左右。换句话说,全球价值链对于这种大型贸易经济体的影响很小。

独独中国是个例外。作为世界产品的装配站,中国输入了这些产品中大多数的高附加值元素。但随着中国工业结构日渐成熟——如今中国组装的苹果手机与几年前相比有了更多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就附加值而言,中国将更接近美国和欧盟,而不是与其背道而驰。这也是贸易的重要性可能下降的另一原因。

当某事物被广泛渲染时,几乎总是有个真实原因的。如今大多数经济体都比30年前更加开放。但是,全球化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的认知主要反映了过去十年商品繁荣的副作用,这一点日益明显。如今看来,价格可能持续走低,若真如此,随着从新兴经济体到现有的工业强国纷纷“再平衡”其贸易模式,下一个十年的全球贸易很可能陷入停滞。

 

关于作者:

丹尼尔·格罗斯(Daniel Gros),现任欧洲政策研究所(Europian Policy Study)主任,曾在IMF工作过。

 

(编辑:齐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