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守艺中华风物之旅”

来源:中华网
2016-08-01 19:46:00

-从大帆船到小模型 郑和下西洋“座驾”变形记

北京2016年8月1日电 /美通社/ -- 由中华网、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和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携手发起的“守艺中华风物之旅”来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漳州”,探访本地生活,了解当地文化,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守护百年传统技艺。

公元1405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由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2009年,“太平公主号”木制仿古帆船驶至宜兰苏澳外海,与一艘利比里亚籍的挪威公司商船“冠军快船号”迅速撞上,太平公主号被拦腰撞成两截,未能完成自己由亚洲往返美洲的世界纪录。

600年间,同样是采用水密隔舱技术制作的木制帆船 -- 福船(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四种船型之一)有了两种迥异的命运,这似乎也在昭示着木制帆船退出历史舞台,化作一艘艘精巧船模的命运。

今天,“守艺中华·风物之旅”的队员们来到了福建漳州,走访当地的船模艺人吴添才,听听他那一段段关于当地造船业的风尘往事。

郑和下西洋的“座驾”-- 福船

不在水边居住,或者对航海不感兴趣的人十有八九根本分不清各种船舶的区别在哪里,只觉得有些精巧,有些庞大。来到漳州,体验了渔民们的日常生活,听了渔家的家长里短,才多少有了些豁然开朗的感觉。

当年,郑和下西洋虽不是从漳州这里启程,却采用了这里制造的一艘艘木制帆船 -- 福船。据当地人介绍,根据船只用途和航行水域的不同,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船型主要有四种 -- 福船、沙船、鸟船、广船。福船因采用了水密隔舱技术而更加适合远洋航海和运输大宗货物,这也是郑和船队会选择这种船型当“座驾”的原因了。

所谓水密隔舱其实指的是在建造船只时,要用当地的杉木或者樟木来将整个船舱横向隔成一个个的小空间,“这样一来,一旦船只发生触礁等事故的时候,船舱就不会整体进水,从而为保护船员的生命提供了很大的保障”。隔舱数量的多少要根据船只的大小来确定,少到四五个,多则二十来个。隔舱的时候,一般用的都是当地盛产的木料,木料之间的缝隙要用丝麻和油灰来填充,这样做出来的隔舱才有好的密闭性,每个隔舱形成单独的空间。这样的隔舱还为储存货物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不同种类的货物可以放在不同的隔舱里,不用担心彼此之间会串味等”。

木制帆船且战且退

几百年来,包括福船在内的木制帆船一直统治着内河与远洋的航运,直到更加坚固的铁壳船只的出现。当然,木船与铁壳船的交锋并不像一场事关生死的大战般惨烈 -- 木船且战且退,铁壳船步步为营。

铁壳船刚出现时,由于材料不易得,船只的造价也可想而知,这似乎成了木船得以喘息的机会,它们渐渐退出远洋航运,不久也开始放弃内河航运的地盘,渐渐变成了一艘艘“渔家傲”。

沿海地区大都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一代代造船工匠口传心授,渔民们似乎觉得乡里打造的木船来得更加便宜,对冷冰冰的铁疙瘩也就没那么多的期许了。

像是海风与潮汐的日久侵袭,渐渐地,一艘艘祖辈留下来的木船被海浪打翻或是朽坏了。铁壳船瞅准了这个空子,开始一艘艘挤占了原本属于木船的港湾。东家听说西家换了新铁壳船,用着感觉还不错,于是也就渐渐打起了换铁壳船的念头。

就这样,铁壳船越来越多,个头越来越大;木船一艘艘成了朽木,新造的个头也日渐萎靡了下去。

木船工匠变船模艺人

造木船的渔家少了,原本以造船手艺糊口的工匠们也开始渐渐转了行,操起了陆上造房子与打造家具的活计。也许是造船多年有了感情,偶尔造一两艘木船模型,那也是兴之所至而已。

这不,东山县铜陵镇演武社区的吴添才在自己的微型“造船厂”忙活了起来。吴添才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山海船钉造(“钉船”,指福建东山岛一种建造似是木质海船的传统手工技艺)技术传承人,出生于钉船世家,是第四代造船人。

不再造新的大木船,吴添才开始了仿古船模的制作。过去,熟练的工匠通过实践积累了一整套独有的海船营造法则,不需图纸便可建造多种木质海船。吴添才造船模,绘制的图纸精准,线形、深度、宽度、长度、翘度及位置,都用特定的工具标注得十分精细。造船模时,需将局部图纸按一定比例放成大样,力求更加精细准确地制造出船模。

虽说模型,吴添才造出的可是能下水航行的船模。船模按照大船的比例缩小,制作的程序、方法和材料与大船无异,舷、舱、帆、舵、锚一个不少,不仅桅杆、船舵可以活动,船帆也可收放自如。

在自己的小小的“造船厂”里,吴添才先后造出了包括福船在内的十多种船模,这些大大小小的船模也给他争了光,曾先后入选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作品展等诸多展览,荣获第七届中国(莆田)海峡艺博会铜奖,并被中国水下船模研究所、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德化陶瓷博物馆等收藏。

从造船工匠到船模艺人,像吴添才这样的人在福建当地不在少数,他们在从事其他行当的同时,也没有放下造船这门手艺,在一艘艘船模中温故,知新。吴添才说,在做其他活计的时候,他心里还是惦记着这门手艺,造船的每个工序都在脑海里不断重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