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016年9月2日电 /美通社/ -- 《寻衣问道》 -- 马可找寻最有故事的手作衣裳。活动征集方案刚刚发布,一直到9月中旬,之后就会展开入围衣服的筛选,和衣服背后故事的挖掘。本次征集活动集结了包括中华网、無用生活空间和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在内的三方主要力量,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精英文化品牌与大众传播平台相互借力。
作为主办方之一和开展征集活动的网络平台,中华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次具有开创性的活动,唤起人们对封尘往事的记忆,并通过自身的网络平台优势将这样的记忆汇聚成一部家族兴衰传承的记忆史,一部中国人的情感史,让广大网友能够在一件件手作衣裳和一段段家族故事面前感知祖辈的勤劳朴实和默默无言的关爱。
由于此次活动面向全球华人开展,中华网更是可以依托自己多语种平台的优势向广大海外华人传递活动信息,征集他们那一件件有着别样传承故事的手作衣裳,唤起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爱国恋家之情。
杨立丹:侗族嫁衣是对自己婚礼最好的纪念
“2007年,一家人千方百计为自己备下传统侗族嫁衣;2015年,一场传统的侗族婚礼在老家办得热热闹闹。8年间,我从一个懵懂的小姑娘,变成了而今的高龄产妇。在远离家乡的广州,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在不断变得完满起来。每次在填写个人资料时,‘侗族’这两个字都让我生出很多感慨,还有那套被精心收藏起来的嫁衣。”
期待着宝宝顺利降生的杨立丹这样回顾着自己的一段人生过往,也算是对走过人生路的一个小结。
回老家办婚礼是对父母的一个交代
2015年4月29日,天还似亮非亮,在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一个传统村落里,一场地地道道的侗族传统婚礼就拉开了序幕。新娘子很早就起床开始了梳洗打扮,母亲和姑妈是有重任在身,“传统侗族嫁衣穿起来很复杂,要穿好几层,还要绑腿和戴银饰,这些都得家里的老人帮着才能顺利完成。”
专程从广州赶回老家办婚礼的杨立丹和自己的先生把这个仪式看得很重,“之所以会选择回老家办婚礼,其实是有很多考虑的。一来是因为我结婚很晚,办个像样的婚礼也算是对父母有个交代。二来呢,我在外工作了这么多年,渐渐地对生活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想把婚礼办得更有仪式感一些,算是开启了自己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杨立丹的先生是广东人,婚礼在那边也没有了什么特殊的仪式感,不过是一场热闹。听完杨立丹对婚礼的想法,先生很理解,也很支持,“其实多多少少也有一点新鲜感吧,对少数民族的婚礼有点好奇”。
既然是来新娘子的老家办婚礼,自然有些风俗习惯就跟着不一样了,“原来是有一个新郎到新娘子家娶亲的仪式,因为我先生家在广东,这个仪式自然就免了。按照传统来说的话,家族里最亲近的哥哥要背着新娘子上花轿或者花车,迎亲队伍要吹吹打打地回到新郎家。在这个过程中,新娘子是不能被阳光照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那边的婚礼举行的都比较早的一个原因了。”
选择侗族传统嫁衣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
站在人生的一个节点上,杨立丹自然免不了要回顾一下自己还不算太长的人生路。
出生在偏远的山区,上学成了很多孩子走出大山的一条并不算平坦的“捷径”,杨立丹也不例外。“那时候家里三个孩子都要上学,父母很不容易,可是他们还是坚持让我们进入当地最好的学校读书。我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父亲靠着自己的不断努力进入水电系统工作,即便如此,把我们姐妹三个人送进大学读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杨立丹大学毕业那一年,赶上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的“铁饭碗”没有了。虽说学校还是会介绍一些工作机会,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只身一人来到广州的杨立丹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了服装设计行业,从项目助理做起,最后一直做到了部门经理。
与服装设计接触久了,特别是在与一些资深设计师的讨论中,杨立丹开始认真思考很多东西,关于服装,关于职业,关于生活。思考让这个山区出来的小姑娘开始渐渐成熟起来,对很多东西有了自己的看法。
穿上一套传统的侗族嫁衣,回老家办一场热热闹闹的传统婚礼,这样的想法便渐渐开始在杨立丹的心里扎下了根。
工作三年后,杨立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并开始为筹办嫁衣存钱。“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工作了,可是妹妹还在上大学,我和姐姐还要帮着父母供妹妹上学。一套侗族传统嫁衣要花费2000~3000元左右,再加上其他首饰,差不多就要6000元左右了。这个数目对于那时的我家来说可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即便价格不便宜,父母还是全力支持了杨立丹的想法,“早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担心我的婚姻了,准备着有朝一日要为我举办一场像样的婚礼。从小离家求学,家人不在身边照顾,这让内心柔软的妈妈对我这个女儿有着深深的愧疚。”
2007年,杨立丹买下了一捆做嫁衣要用到的全手工的面料,花了250元。当制作一身嫁衣真的进入日程之后,家里人才发现能做一身传统嫁衣的人已经很少了。“妈妈开始四处打听,看看哪里还有掌握着这门手艺的人。最后,终于在其他的乡镇里找到了能做裙子的手艺人,这才专门订做了一条裙子。上衣是隔壁村的杨姓老人帮着做的,现在老人已经六十多岁了,跟我家还有点亲戚关系。衣服从开始找人做,到最后完成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买布、找人、量身、试穿,虽然很繁琐,但是我还是坚持要把它做出来。”
2007年底,杨立丹终于拿到了这套“私人订制”的嫁衣。
一套侗族嫁衣穿起来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上衣、裙子、绑腿和头饰穿戴起来都有规矩。上衣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来看要穿几层,我那时是穿了三层。每一层衣服的颜色不太一样,但是大小却是一样的。用来绑腿的带子的编法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缠绕方法出来的图案是不一样的。
作为侗族姑娘的一份自信
“当年,妈妈结婚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咱们国家‘破四旧’,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嫁衣可以穿。经过几年的困难时期,原本留下来的那些老衣服也大多被拿出来穿破穿烂了。现在很难再找出几件来了。姐姐和妹妹结婚的时候,也穿了侗族嫁衣,可是没有太多讲究,那几年也没有多少人觉得这样的嫁衣有多好。”
近年来,像杨立丹这样希望能穿着传统侗族嫁衣出嫁的女孩子渐渐多了起来,她觉得这是因为现在文化越来越多样,很多少数民族文化的东西也能凸显出自己的魅力来了。“上学时,班里八成以上的孩子都是侗族人,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后来到了外面上大学和工作,身边的少数民族姑娘越来越少。一开始自己还觉得承认自己是侗族女孩有些不好意思,经过了这些年,现在反而觉得挺有意义的。”
年轻人开始关注侗族服装是很好的事情,对侗族服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掌握这门手艺的人却很少,虽然现在有很多人开始进入这个行业,“要真正改变现在这种供不应求的状态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
前一段时间,退休在家的父亲觉得城里的生活太枯燥了,便带着母亲一起回到了乡下,把老房子整修了一番,又可以跟街坊四邻喝茶聊天了。
父亲回到老家住,杨立丹就想着能给他找人做几身侗族衣服穿,顺便也给自己家先生做一身。“结婚时,他的衣服是临时从相亲那里借来穿的,也不算很传统的侗族传统服装。我在准备自己嫁衣的时候,还不知道他在哪儿呢,更别提会给他准备结婚穿的衣服了。”
而今,杨立丹的那套嫁衣被她宝贝似地收藏着,“这样的礼服平时是不经常穿的,只有在节庆的时候或者村里面有人家办喜事的时候才会拿出来穿。衣服染色都是用的天然染料,容易褪色,也就不能经常拿去洗。将来,我是打算把我这套衣服留给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前提得生个女儿呀。其实不管是女儿,还是儿子,我都想把侗族一些传统的东西交给他,这也是我这个侗族女儿的一份责任吧!”
故事叙述/杨立丹
文字整理/杨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