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落实 “解敢促”,出实招、办实事
中国天津2016年10月14日电 /美通社/ -- 自“解难题、敢担当、促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天津开发区科学制定方案,措施多,招数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更好地落实天津市和滨海新区有关精神,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全区各单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区根据区内企业居民实际需求,不断提升查摆和整改问题的实际成效,进一步提出“自选动作”,先后创立“亮问题、亮举措、亮成效”报告制度、成立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组、“一助两促”服务组、推动制造业设备更新服务组、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服务组4个服务组和10个重点工作推动小组,狠抓项目建设、经济运行和企业帮扶。从构建服务型政府角度出发,开发区有举措见实效,让企业居民受益。
(一)采取“三亮”举措,从“闷声改”变“主动亮”
今年,开发区开展“亮问题、亮举措、亮成效”工作,并在泰达政务网“解难题敢担当促发展”活动主页开设“三亮”专栏,按照“一事一报”和“即改即报”的原则,将全区各单位查摆出的问题、制定的整改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以“三亮”报告书的形式主动向全区各单位和社会各界进行公开展示。截止目前,开发区各部门亮问题76个,亮举措150条,亮成效60件。切实解决了一批经济民生问题,实现了企业发展水平和区域营商环境的双提升。
按照企业时间表,解决员工落户难题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疏解非首都功能战略的深入推进,开发区已成为北京企业向外实行产业转移、拓展业务的主要区域。首都企业进驻开发区往往会遇到一些人员落户的问题,对此,开发区相关职能部门快速响应,安排专人对接,力求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打消企业后顾之忧。
2015年,作为中国华电集团天然气业务版块整体运营开发的华电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决定将在南港工业区投资设立华北公司。在公司筹备中,部分员工存在落户需求。华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批人员需要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户籍转移手续,但公司注册部分手续届时还难以完成,于是将该实际困难通过“三亮”活动上报到南港经发局。
“华电项目的落户是开发区的一件大事,不仅是承接首都优质资源的代表,同时伴随项目的落地,将引领南港工业区能源综合利用向清洁化发展,促进京津冀地区实现清洁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对企业提出的问题,我们安排专人对接,力求在企业要求的时间表内解决。”南港经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经与企业多次沟通,并会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协调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研究决定采用代理落户的方式。”南港经发局项目主管李昱弢告诉记者,通过有专业资质的人力资源公司,先将这些急需落户员工的关系转移到天津。最终,华电集团10余名大学毕业生和多名外地有工作经验员工的户口落户问题在6月底前已经全部顺利解决。
助企业降成本,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今年,由于总部战略调整以及产能所限,天津三星视界移动有限公司提出退租1.6万平方米闲置厂房的请求,面对企业实际困难,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总公司立即组织专人与企业对接,顺利完成退租手续,有效帮助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
“除了退租闲置厂房,我们还对其提出的厂房维修、安保管理等日常运营方面存在的需求和问题,派人及时协调解决。”微电子工业区总公司总经理白丽莉告诉记者,“通过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韩国三星总部对三星视界实际的运营现状做了全新评估,并给出较高评价,不但放弃了原定于上半年将15条生产线迁移至越南工厂的计划,还决定在天津工厂增设4条新生产线,使企业有了更好的发展。按照去年的预计,今年三星视界产值降幅将超过30%,但通过退租闲置厂房,以及总部的重新战略调整,二季度公司产值实现稳中有升,全年累计产值预计将超过2015年。”
成立新区首支政府产业基金,助力开发区转型升级
为给开发区经济运行提供保障,进一步助力开发区帮扶区内企业破解资金难,今年开发区财政局牵头,由国资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伙成立开发区首支政府产业基金,专项用于政府各项资金支出。
该基金是财政局通过“金融创新”保证资金衔接、降低融资成本、调整债务结构的一大举措。“结合开发区‘金融创新’和‘转型升级’要求,开发区财政局与中行、渤海、平安、招商、光大等金融机构研究,由国资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伙成立开发区第一支政府产业基金,专项用于政府各项资金支出。”开发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产业基金方案已获得渤海银行总行批复,预计将于近期正式设立。“该基金成立后,即可实现资金投放,不仅是开发区成立的第一支政府产业基金,也是新区第一支实际完成资金投放的政府产业基金。”
除成立政府产业基金,今年以来,开发区相关部门结合“三亮”工作,详细制定帮扶方案,多措并举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比如,继续加大对区内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扶持,到目前为止为248家中小微企发放贷款233.4亿元。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方面,制定出台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总体方案,从税费负担、用人成本、融资成本、能源成本等8个方面,帮助企业享受上级各类政策,降低运营成本。在推动制造业设备更新服务方面,积极开展企业装备改造升级融资租赁,全区16家企业总设备融资租赁额8.9亿元; 10家企业通过了市工信委的审核,融资租赁额近5.3亿元。
(二)互联网+办事平台,企业居民享便利服务
今年以来,开发区有关部门创新工作办法,结合互联网+的服务理念,打造多元化信息服务体系,搭建可“淘宝式”审批平台、互联网+新市民服务平台,进一步降低企业居民办事成本,真正将“少跑路好办事”落到实处。
审批信息化平台,“淘宝式”审批真方便
7月,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信息化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设计了在线帮办、事项申办、进度查询、审批结果、证照快递、公示公告、法律法规、常见问题、投诉建议等功能模块。在界面上,类似于淘宝、京东的界面及功能,使广大用户使得习惯、用得亲切。
京瓷公司是第一个通过行政审批服务平台远程申报并成功办理的用户。“能够进行线上申报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界面设计得很简约,功能也很丰富,材料都能在网上提交,尤其是申请表,可以在线填写,每一步提示都很清晰,为我们工作节约了很多时间,省去了多次往返办事大厅的时间。”京瓷公司人事部负责人对该系统给予了肯定。
开发区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具备网上远程申报功能,可让用户足不出户自行进行事项申办,大大减少往返现场办理的时间;事项办理过程中,各环节进度都可查询。”
据统计,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信息化平台运行一个月内办理网上审批事项19件,办结7件,网上咨询152人次。网上审批服务信息化平台的上线使用,大大提升了审批的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同时,开发区审批局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优化相关功能,做好“淘宝式”服务模式。
以“互联网+”新理念,为新市民开展便民服务
目前,开发区拥有从业人口60万,常住人口23万,其中新市民群体已到达14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60%。为进一步便利新市民办理涉及居住证、个人出租房屋协税、计划生育、公安相关业务等事项,减少新市民舟车劳顿,同时也便于及时倾听新市民各种实际需求,今年,开发区率先在全国成立了“互联网+”新市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受到广大新市民的欢迎。
“此前我们注重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但办理人员多时,仍然会出现排队、等候的情况。”开发区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建国介绍,运用互联网思维后,办事人员很多手续可经过门户网站、手机端填报信息,提前预约办事时间。“比如以前人员办理居住证需要来到大厅4趟,今后除指纹采集、照相必须到现场外,其余手续可在网上办理,大大减少办理人员的舟车劳顿。”
登录该平台时还发现,该平台根据大数据分析,聚焦新市民关注的就业、居住、家庭等方面,提供线上“找工作、找房子、找对象”等“三找”服务,以及交通出行、美食餐饮、便民服务等“生活周边”服务,这些服务往往也是新市民最为关心的。
(三)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支点,夯实“双创”新引擎
开发区作为滨海新区的核心区,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支点,积极引入首都优势资源,转化落地,一批大院大所、科研技术先后进驻泰达,带动了一批科技型企业扎根新区。同时,不断夯实创新创新服务体系,通过打造“双创”示范区、成立泰达创联盟等载体政策,为广大创业者提供完善的创业保障。
助力科研项目转化,北京大院大所青睐泰达
日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蛋白质与多肽药物重点实验室与吉尔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正式落户开发区。吉尔生物联合中科院设立纳米酶联合实验室,是将中科院先进生物医药技术转化落地的代表。
中科院北京分院副院长李静介绍,该联合实验室项目是中科院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此次在天津开发区实现落户和转化。“该项目在开发区的落户将会推动中科院和开发区进一步深化合作,促进更多科研项目在开发区实现成果转化,实现多方共赢。”
由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和新区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共建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开发区刚刚一年多,就已成为滨海新区智能识别产业的创新引擎,已经申请发明专利50项,孵化两家科技企业。“我们计划在未来两年孵化5-10家企业。”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而根据研究院此前制定的目标,预计未来几年,有望形成2亿至3亿元总产值,销售收入将达1亿元。
除了纳米酶联合实验室、中科智能这类科研转化技术和平台外,开发区目前已吸引国家超算中心、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中心、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国家院所旗舰机构。
完善“双创”服务,构筑创业生态圈
7月,泰达双创示范区在开发区泰达MSD-G1座揭牌,开发区将把该示范区打造成本市高水平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示范基地。目前,已经有70多家企业和各类双创孵化器先后入驻。率先进驻的彩虹蜗牛是一个专门从事儿童素质教育的创业团队,主打产品是智能教育机器人,在研发和提升产品性能的过程中他们急需与上下游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彩虹蜗牛项目市场总监王丽表示,“像我们现在需要的一些红外技术,一些眼球捕捉技术,数据收集技术。而在泰达科技集团搭建的这个大平台里,我们寻找这种企业更方便,推动我们项目更快实现。”
为了做好孵化载体,泰达科技集团还牵头成立了泰达创联盟旨在打造“双创资源共享池”,促进区内创新资源共享流动。36氪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创业服务平台,去年入驻开发区后,他们已经将各类创新扶持政策整合为具体服务项目,孵化20多个项目。目前,已加入泰达创联盟,36氪运营总监刘培荣告诉记者:“我们非常关注开发区的各项鼓励双创政策,将做好政策落地和为企业的对接服务。”
泰达科技集团总经理马杰说:“在营造双创氛围上,我们立足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各类活动,以企业需求角度打造创业生态圈,同时在物理空间上打造各类专业化园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现政府职能由‘指挥者’向‘服务员’转变、探索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大胆创新和有益实践。”
伴随创新氛围的日益浓厚,在开发区广受关注的“潜力股”企业、“杀手锏”产品越来越多。天河一号成为我国运行最好的民用超算平台,康希诺公司的埃博拉疫苗,赛诺医疗的心脏支架, 英科博雅的克隆工厂,都得到全国各界、国内外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飞旋科技、深之蓝等正在产业化道路上扎实前进。一大批企业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在这些企业中,走出天津自己的科技巨人企业可能性大大增强。
(四)培植大项目,孕育大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滨海新区乃至全市经济的发展引擎,开发区始终重视大项目的培育、产业体系的孕育完善工作,把招商引资视为“主业”。今年以来,通过制定帮扶方案,成立重点项目推动工作组,“点对点”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在确保现有大项目好项目顺利实施建设的同时,又吸引了一大批新项目进驻,成为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有力后盾。
项目促进+企业服务,暖企行动出实招
大项目好项目选择开发区,是和开发区充分发挥项目促进和企业服务这两大王牌杀手锏分不开的。在项目促进上,开发区充分借助自贸区、自创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政策优势,丰富招商政策体系。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深挖首都科技和服务业资源。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龙头大项目,充分发挥其聚集效应和吸附效应,大力实施龙头企业配套“点招商”,产业链拉长“线招商”,产业集群发展“面招商”。进一步拓宽招商渠道,实现与世界知名企业、国家部委、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咨询公司的良性互动。创新招商工作机制,针对各分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结合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精准招商,科学规划项目摆放。
今年以来,管委会主管领导上阵挂帅,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有效促进项目落地和建设。通过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科学分析,认真筛选,精心储备。目前,入库项目100余个,其中重点在谈项目50个以上。
在企业服务上,不断完善体系建设,继续秉承“100-1=0”、“7×24”、全员服务等理念,在投资促进、项目建设、投产运营和社会配套等环节,提供全程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完善大项目合作委员会制度、早餐会、下午茶、企业运行应急响应预警制度等服务招法,继续健全公开承诺制、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监督反馈制、考核评议制、追究问责制六项制度,形成企业与项目服务的无缝衔接和闭环运行体系。
通过改进服务机制,已切实解决一批企业反映集中的人才供给、通关效率、融资支持、交通环境改善、行政效率提高等方面的节点问题,切实提升综合商务环境,增强企业在开发区扎根经营、发展壮大的信心。
好项目加快落地,大项目顺利推进
在市里和新区的支持下,开发区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抓龙头大项目落地,抓利用首都资源,取得明显成效。
在好项目落地方面,截至7月底,外资新批和增资项目52个,实际使用外资19.1亿美元,继续位居全市首位。新批内资项目1238个,注册资本1465亿元人民币。其中,首都资源成为重要项目来源。今年已引进北京企业420余家,协议投资额超过600亿元。京滨城际铁路、京东商城、滴滴出行、中石化化工销售、国美金融、五八支付信息、金元京津融资租赁等重要项目相继落地。
在大项目实施推进方面,今年上半年,被称之为“两车三化一药”的一汽丰田新一线、一汽大众华北基地、渤化、中沙石化、修正药业等百亿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700亿元。这些大项目达产后,产值可达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目前西区的经济总量,成为开发区、滨海新区乃至全市未来几年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其中,一汽大众整车厂冲压车间于近日开始地上钢结构施工,15家核心配套商即将落地,未来将达40家;一汽丰田新一线各车间将于本月中下旬开始主体施工;渤化集团两化搬迁已于7月中旬现场开工,进展正常;中沙新材料园(聚碳酸酯)现场指挥部、施工道路、围挡已建成,设计工作进展顺利,按计划10月份现场开展全面施工;修正药业已注册成立三家公司。另外,华电南港热电项目前期手续已完成,将于今年10月现场开工。中石化LNG将于年底具备首艘LNG船接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