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光明论】2017年中国经济“稳”在何处“进”向何方

来源:光明网
2016-12-23 18:45:48

编者按: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明确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主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2017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王志刚研究员指出,2016年我国经济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2017年坚持稳定的宏观政策就是要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防控金融风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稳定的政策框架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更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稳”是为了更好地“进”而“稳”,而非为“稳”而“稳”。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全球贸易增长低迷、重要新兴经济体陷入负增长态势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全球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稳”和“进”别有深意。光明网【新常态•光明论】栏目以下刊王志刚的约稿文章以飨读者。

【新常态•光明论】2017年中国经济“稳”在何处“进”向何方

【新常态•光明论】2017年中国经济“稳”在何处“进”向何方

图为重庆市云阳县一家造船工地上,工人师傅们正在为赶造新船而忙碌,飞溅的焊花与劳作的背影构成一道绚丽的风景。工地忙碌的景象蕴含的是繁荣的经济与火热的生活。刘媛/摄

作者: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志刚 研究员

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明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以前的经济工作会议相比,这次会议的内容更加凸现稳步推进结构性改革的主线,而且就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明确的解决思路,向社会传递了明确的信号,为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也表明中央宏观调控方式更加成熟,有助于稳定各方预期并提振市场信心。

“稳”在经济增长

在内外严峻挑战下,中国保持了经济增长平稳。2016前三季度6.7%的增速,结合11月数据,预计全年6.7%问题不大,“L”型增长实际上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种体现,经济运行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也是“稳”的一种体现。预计2017年仍会保持一个平稳的增长态势。

“稳”在经济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稳定的政策框架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更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2017年坚持稳定的宏观政策就是要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防控金融风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稳一防”四个方面:

(1)货币政策稳定。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流动性的稳定上,既不能过于宽松引致资产价格泡沫,又不能过紧或是传导机制不畅导致实体经济缺乏必要信贷资金而萎缩。

(2)财政政策稳定。在前期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财政对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器功能,同时服务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需。

(3)稳定人民币汇率。会议指出“要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尽管人民币近期受到了美联储加息以及各类市场投机行为的不利影响,政府会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使其处于一个合理区间;就长期而言,决定汇率的关键是劳动生产率,只要供给侧改革到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人民币的长期走势不会贬值。

(4)防范金融风险,创造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如果能够得到控制,就是为改革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来实现,让金融监管制度从微观审慎转变到宏观审慎,真正发挥金融稳定器功能。

【新常态•光明论】2017年中国经济“稳”在何处“进”向何方

【新常态•光明论】2017年中国经济“稳”在何处“进”向何方

杨希/摄

“进”在重点领域改革

“进”既有改革面上的扩大,又有某些重点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还有一些跨部门统筹保障机制的完善上,充分体现了积极进取的改革精神和改革智慧。“进”可以体现在政策上,例如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此外,“进”更多体现在如下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中:一是微观层次上的改革。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要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抓紧编纂民法典,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坚持有错必纠,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

二是宏观层次上的改革。要稳妥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要深入研究并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改革,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有序推动民营银行发展。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要有重点地推动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作用。

“进”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议还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这实际上再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现供求有效匹配。因此,要更好地满足需求,作为政策、制度、公共品供给者的政府,以及作为私人服务或产品提供者的企业都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政府研究市场可以制定更好的政策并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政府也可以通过市场化购买服务来满足人民的公共需求;企业深入研究市场可以制定让产品或服务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大众自然会带来企业利润增长。总之,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及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政府和市场携手推动各类市场化改革,破除各种阻碍市场化进程的体制机制束缚,让供求更好匹配并实现一种动态均衡。

【新常态•光明论】2017年中国经济“稳”在何处“进”向何方

【新常态•光明论】2017年中国经济“稳”在何处“进”向何方

司伟/摄

“进”在建立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

国际经验表明房地产市场发展可以带动诸多相关行业发展,其快速发展会带来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会议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这就是要重视房子的刚需功能,弱化其投资或投机功能;2016年房地产去库存的效果和预期有差距,区域分化加剧,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犹存,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库存值得地方认真研究。如果坐视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将有损中国结构性改革进程和社会稳定,弱化城市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看,房地产联系着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市场持续陷入低谷也会带来各种经济风险。因此,会议指出要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建设租售并举的房产市场,既抑制房地产泡沫过度膨胀,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进”在“脱虚入实”

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所在,本次会议特别强调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表明中央已经意识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没有实体经济的稳固,其他虚拟经济发展就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振兴举措包括推动企业的品牌建设、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加强外资引入、优化产业组织、公平竞争等诸多方面。固然实体经济成本高是一个客观现象,多为体制机制不畅导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需要政府通过有力度的改革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振兴实体经济最终要通过创新发展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率,否则就难以在高成本时代中重新占据经济制高点。

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千头万绪的各类改革需要高效的执行力来完成,而执行力取决于各个岗位上的人,因此会议指出“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体现在党领导经济工作之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政治责任高度来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特别指出要“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实际上就是为改革创造各种条件,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各级干部的积极性,让好的理念、制度、政策能够充分落到实处,充分释放新的改革红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