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2017中国经济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攻坚”迈向“深化”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7-01-05 21:39:27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焱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为做好2017年经济工作明确了总基调、总要求、总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深化’两个字强调供给侧改革推动五大任务。”1月4日,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在李锦眼里,“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阶段供给侧改革的难度在加大,2016年上半年进展比较快,但是在2016年下半年,相关行业产品的终端价格上涨很厉害,不少企业死灰复燃,出现了很多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发挥改革牵引作用。

徐洪才认为,“政府最好不要动用行政手段,而是要努力培育市场机制,让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这样,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不能动不动使用关停工厂等行政手段。”

李锦指出,“要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这里讲了四个提高: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

在李锦眼里,“2017年既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落地之年,也是去产能攻坚之年,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2017年的经济形势表面看是低迷,本质上是分化,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李锦进一步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企改革相互推动,新旧动能共同发力,带来的结果是经济的分化,这正在成为中国2017年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核心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李锦分析,“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为此,中国消费经济研究院院长吴炳新教授表示,“供应侧改革实际上是一次供求关系的调控,是一次平衡过程,不能把供应侧绝对化,消费侧是供应侧的原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杰认为,“经济的新结构、新模式、新动能和新方位等一系列新特征正在逐步孕育壮大,即将破茧而出,成为主导中国经济的崭新力量,引领中国稳步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正由增量扩能向调整存量阶段全面调整,经济模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模式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模式全面转型,经济动能正由传统增长动能向新的增长动能全面转变,经济方位也正由传统制造业主导的低端水平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的高端发展阶段全面过渡。

张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国家战略高度层面,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中国指明了经济新结构的必然方向、经济新模式的突破路径、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来源、经济新方位的必经阶段。”

张杰提醒,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纵深”和“深化”之期,要把握好改革强度和稳中求进之间的平衡关系。

吴炳新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

“在深化改革之期,要把握好关键领域突破和系统协同推进之间的有机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改革,核心是机制、体制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的推进要与相关领域的重点改革使命相结合。”张杰指出。

徐洪才表示,“如果行政手段用的多了,很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去一降一补”问题要常抓不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部分行业供求关系、政府和企业理念行为发生积极变化。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许昆林表示,根据地方和相关央企上报的数据,2016年钢铁去产能4500万吨、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目标任务均已提前超额完成。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企业经营效益还是行业发展状况,都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据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顶层设计制定、具体方案出台,再到各地区各部门切实落实和推进,已经取得了扎扎实实的初步成效。

为此,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初步成效,这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企业家信心和消费者信心温和回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表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李锦分析,“去产能方面,要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要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同时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做好其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去产能工作。”

在徐洪才眼里,“去掉落后的产能,不要只做减法,有时也需要做加法。”

徐洪才进一步分析,“要全面的理解‘去产能’这个概念,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要去的是落后的产能,新的和先进的产能不仅不能去,还要加。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培育先进的产能。”

李锦指出,“去产能、去库存方面,去年有明显起色。在去杠杆方面没有多大变化,今年要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要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等,降低企业杠杆率。看来,在债转股方面,2017年会加大力度。”

徐洪才指出,“去掉落后产能和培育先进的产能将大大地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李锦认为,“降成本方面,要在减税、降费和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

“改革绝非一日之功,正因其推进难度大,更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定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