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下半年起,“资本寒冬”就成为创投圈人士的共识,但共享单车领域却一枝独秀、屡获融资。
1月4日,智能共享单车平台摩拜单车宣布完成新一轮(D轮)2.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的股权融资。腾讯、华平投资领投本轮,新引入的战略和财务投资者包括携程、华住、TPG等;红杉、高瓴等现有股东均跟投本轮融资。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三个月,包括摩拜、ofo、小鸣、优拜等多家共享单车公司共计获得10轮融资,已有30余家投资机构加入了这场混战,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在资本的追捧之下,共享单车市场成长迅速。2016年是共享单车元年,但根据艾媒咨询日前发布的《2016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分析报告》,2016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规模可达0.54亿元,用户规模可达425.16万人。而平安证券的研报则指出,共享单车未来蕴藏的市场规模在120亿元到200亿元。
在“资本寒冬”下,共享单车缘何如此受追捧?事实上,无论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清楚的一点是:钱并不少,只是资本在经历了2015年上半年的无理性疯狂之后,趋于理性。而共享单车受资本追捧,自然有异于一般行业之处。
首先,与滴滴等专注中长途出行需求的服务商不同,共享单车企业专注的是短途出行需求,即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事实上,这一点共享单车已经做到了,“地铁+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不少大城市市民出行的新方式。
其次,目前诸多城市面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市民饱受困扰,共享单车这一绿色环保、门槛较低、取用便捷、费用低廉的出行模式,符合时代潮流。
再次,政府有关部门对共享单车总体而言持支持态度。例如,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2016年12月发布《关于鼓励规范互联网自行车服务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促进互联网自行车健康发展,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同时要求规范自行车的停放;上海市也将出台类似规定,支持共享单车规范发展。
最后,作为共享经济的类型,以滴滴和优步为代表的共享出行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被证明具有非常强的用户集聚能力和资本变现能力。共享经济在改变出行方式上的成功应用让人们看到了它朝着更加便利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而其在共享单车上的成功应用强化了人们的这种判断。
正如互联网分析人士孟永辉所言,共享单车在资本寒冬下依然能够获得资本关注,并非单单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种对“互联网+”时代优质经验的传承,一种消费升级市场环境的应对,一种重塑商业模式的尝试。共享单车将平台在共享经济当中的作用进一步放大,改变了原有的“用户+平台+用户”的模式,变成了如今的“平台+用户”的模式。
不过,共享单车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时日尚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人为损毁、乱停放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后期还会面临运营维护方面等问题。因此,对共享单车企业而言,发力共享单车,不应只是资本的游戏,更应该注重产品质量的把控、用户体验的改进和线下运营服务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持续发展。(杨召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