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原标题:用好移动互联网 突围实体经济困境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樊会文解读《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优势,缩小数字鸿沟,激发经济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利用这种深度融合突围实体经济发展困境?《经济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樊会文进行解读。
记者: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移动互联网处于怎样的地位?优势如何体现?
樊会文:当前互联网发展趋势是移动化。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一是普及泛在,网络和终端无处不在;二是连接方便,开机即连上;三是智能应用,手机结合了时空定位、照相录音等很多功能,背后有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服务;四是普惠服务,人人均可低成本地便捷享用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有巨大的社会应用和产业发展空间。目前,移动互联网创新应用十分活跃,吸引大量用户参与,市场和产业增长速度很高。未来,移动互联网将与实体经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成为最重要、最智能、最高效的互联网应用和服务方式。
移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要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挖掘应用潜力、释放经济价值。应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抓住机遇加快技术创新。要加快移动芯片、移动操作系统、智能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加紧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微机电系统等新兴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布局,为实体经济应用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二要发挥优势深化应用创新。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不断开发面向实体经济的新应用新服务,尽快形成规模经济。重点发展具有行业特点的物联网应用、大数据应用和工业互联网,推动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三要贴近市场推进商业模式创新。要根据移动互联网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商业模式,既给用户带来超值服务,也让移动互联网企业获取较好收益。
四要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服务模式创新。通过市场合作形成网格化的试用体验、物流配送、安装维修等线下服务体系,完善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格局。促进信息服务企业、电信企业、基础软硬件企业等上下游融合创新和协同服务,形成应用、产业、网络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记者:发展为民成为《意见》强调的重点。移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带来了怎样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
樊会文:移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要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在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实现自身快速发展。融合带来的良好体验和经济效益包括:一是移动电子商务方便了消费者采购,购物足不出户;二是实现了手机远程预订预约机票、车票、电影票等;三是网约车、租单车提供了便捷出行方式,社会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以低成本、高精准方式对接;四是个性化定制形成新型生产消费模式,消费者参与生产的C2M模式减少了盲目生产和仓储成本;五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供了新型创新创业渠道,越来越多人利用手机成为自由职业者,如家庭教师、私人律师等。
记者:《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和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目前,移动互联网和一二三产业哪个融合的最好?原因何在?瓶颈何在?
樊会文:总体上看,移动互联网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得最好,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约车等比较典型;与第二产业次之,比较典型的应用是移动企业管理、透明供应链、手机下单定制等;与第一产业再次,典型应用有手机订单农业、原材料手机查询、质量追溯等。
这主要是由产业应用的商业规律所决定的。第三产业的特点是拥有量大面广的最终消费者群,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商业模式创新易于成功,且对移动互联网企业来说行业进入的技术门槛较低。第二产业的特点主要是企业应用移动互联网,生产者市场不像消费者市场那样易于形成市场规模,且专业性较强,移动互联网企业进入有一定技术门槛。但当前制造业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和条件已经成熟,个性化定制、消费者参与生产、远程生产管理、移动生产服务、分享工厂、虚拟企业等模式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的重点正向第二产业转移,这将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好机遇。至于第三产业,也会涌现很多新应用新模式,尤其是农林牧副渔的订单生产、体验经济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应用,以及采矿业的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营销采购等方面应用,都有很大创新空间。
记者:《意见》提出,通过移动互联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解决当下实体经济困难的重要措施。如何提升?
樊会文:当前实体经济的突围一要靠政策支持,二要靠提高自身经济效率。效率提升快于成本上涨,实体经济才有活力。移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能够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的效率提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信息经济发展新模式,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可以重点从以下方面工作着手:
一是推动制造业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提高生产效率。要通过跨界融合,改造实体经济业务合作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高效协同的生产服务一体化新生态,大幅度提高效率。通过深度融合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智能服务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实体经济与移动互联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二是鼓励应用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通过示范试点、典型带动,创新融合模式,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生产模式。企业要利用移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
三是发展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应大力支持实体经济领域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汇聚众智,构建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推动产学研“双创”资源深度整合和开放共享,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
四是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挖掘数字红利。实体经济与移动互联网企业要在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生产模式、业务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构建开放式生产组织体系,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业态新模式。要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打破企业界限,共享技术、设备和服务,提升企业快速响应和灵活调整的供给能力。
五是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利用移动互联网发展实体经济的在线增值服务,如智能家居、智能运维、智能装备等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单纯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经济日报记者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