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频道

1月信贷未创“天量” 中长期贷款激增 实体融资复苏

作者:徐燕燕
2017-02-15 13:51:59
分享

  2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17年1月金融数据,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其中,同比减少4751亿元。而此前市场曾预期1月份的信贷数据将远超去年同期放出“天量”。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低于去年同期,这是货币政策按照稳健中性的目标操作之后的具体体现,符合当前的经济需要,也符合政策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加1.52万亿元,绝对值高于去年同期,并且也创了历史新高,业内认为,这反应了实体经济的需求有所复苏,贷款需求较去年旺盛。

  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复苏

  去年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开始,防范金融风险、抑制资产泡沫逐渐成为货币政策的主旋律,这在2016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随着一系列政策利率的收紧,进一步印证了稳健中性实则偏紧的基调。1月信贷投放比去年同期减少不到5000亿元,体现了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基调和操作方向。

  从整体的贷款结构上来看,实体经济贷款需求转旺,资金脱虚向实的苗头在1月数据中得以表现。

  1月,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而去年1月份增加1.06万亿元。与此同时,票据融资今年减少4521亿元,而去年1月时增加3719亿元。

  “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是政府想要看到的,现在1.52万亿元的企业中长期贷款未来可以支持企业的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拉动实体经济,有正面的推动,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摩根士丹利华鑫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按照以往经验,银行要在年初“冲贷款”,如果实际贷款需求不足,要用票据融资占贷款额度。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如果剔除票据融资,实际上今年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的绝对值是高于去年同期的,并且也创了历史新高,并没有表面数字看起来那样明显下降。

  他认为,这实际上反应了实体经济的需求有所复苏,贷款需求比较旺盛。考虑到企业中长期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性,预计今年一、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不会明显下滑。

  章俊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压缩票据来增加实际贷款量,而实际信贷需求又恰恰比较旺盛,所以就压缩了票据来放信贷。

  不过,章俊也表示,还有一种可能是,银行或有担心货币政策可能会逐渐收紧,在之前能尽量多放一点就多放一点。

  另一方面, 1月,代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6293亿元,尽管占比有所下降,但总量也创出新高。

  这一规模大概占新增贷款的比例在35%左右,跟过去40%甚至超过一半都是按揭贷款相比,已经大幅收窄。连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说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已经见了一些效果,成交量萎缩放缓,这种情况下,信贷也受到影响。同时,商业银行房贷投放的速度也在放缓,过程在拉长。

  不过,章俊认为,房贷新增总量创出新高,这一方面也说明政府和央行对于房地产调控,实际上可能并不如市场想象的那么严厉。“当然也不排除另外一个原因是央行和银监会还没有限制房贷的政策,银行赶在之前尽可能冲一下房贷。”章俊对记者称。

  除此,连平表示,1月的信贷总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小了不少,还和工作天数有一定关系。由于今年春节在1月份,所以压缩了1月的工作日天数,而去年整个1月份都在工作。

  M1回落超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1月狭义货币M1的增速明显回落,远超市场预期。央行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个和4.1个百分点。

  连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1月份M2增速11.3%在预料之中,但狭义货币M1下降如此之快超出市场预期,这也跟整个政策环境以及由政策环境带来的流动性偏紧的状况相关。

  “狭义货币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加上现金,现在流动性偏紧的情况下,显然银行企事业单位活期账户上的资金不可能非常多,因此增速明显回落,这其实也是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操作实施之后,在市场上的具体体现之一。”连平对记者称,这样一来“M1、M2”之间的“倒剪刀差”明显收窄,这个状况的发展有利于未来一段时间抑制泡沫,同时降杠杆,使得经济运行中间风险下降都是有好处的。

  在此之前,市场曾经对1月的信贷数据有多种预测,很多观点认为,1月信贷将远超去年同期放出“天量”。

  连平表示,这主要是对于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基调的理解把握不够,1月份不可能超出去年同期。有几个方面制约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在这样一个政策背景下应该说不会允许整个信贷放天量、超过去年水平的投放,否则与现在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抑制泡沫降杠杆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之下,可能不少银行在1月份开始的几周里投放是比较快的,所以才有了很多预测,但是信贷是可以调整的,到了月末的时候,各家银行也可能从自己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例如,央行MPA(宏观审慎评估)对整个运行的状况进行评估,评估之后相关政策要出台,各家银行会自动进行调节,例如票据投放也可以进行压缩,所以到了月末出来的数据,最终相对于去年来说还是明显减少。

  在连平看来,“1月份的数据是货币政策按照稳健中性的目标操作之后得到具体的体现,这个现象是符合当前的经济需要,也是符合政策需要。”

  没有进入加息周期

  2月14日,国家统计局还发布了1月份CPI数据2.5%,远超预期。这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会进一步偏紧,并有可能进入连续加息的周期?连平对此表示,真正进行加息或者进入加息的通道,目前时机还不成熟。

  “现在加息都没有做,更谈不上加息通道。”连平对第一财经记者称,目前MLF(中期借贷便利)、SLF(短期借贷便利)以及逆回购利率的上升,一方面是市场因素的结果,当然最根本还是体现了政策调控的需要,也是由于货币政策在去年底稳健中性基调出台以后,央行在市场流动性调节的方面,改变了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的状态,使得流动性进入了基本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利率上升很自然,接下来顺势把工具利率也逐步小幅度提高,都是体现了政策的要求。

  目前来看,既然市场的利率已经做了调整,但是没有加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说目前还没有遇到所谓真正的通胀。CPI这个月虽然比上月明显上升,但还在2.5%左右,而且更多因为季节性因素,春节之前食品价格抬升比较明显,有点超出市场预期,总的来说,CPI没有突破政策目标3%,预计全年就在2.5%左右,突破3%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这种情况下,对于CPI的变化,目前谈不上用存贷款利率上调进行应对。

  与此同时,连平称,年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目标很清楚,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是抑制泡沫、降杠杆、防范金融风险,但没有提要的抑制通胀。也就是说,目前对于物价形势的判断,并没有进入防控通胀的阶段,加息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大方向,章俊认为,货币政策量上不会明显偏紧,此前市场更多寄望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依然需要相对中性的货币政策来支持,所以货币政策依然是稳健中性的基调不会变,持续偏紧的可能性不大。M2增速、新增贷款方面不会有明显的收缩迹象,但是央行会通过价格的调控来让信贷结构更加健康,正如1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比较多。具体而言,更多的是价格方面通过“缩短放长”,即抬升短期的资金价格,压低中长期的资金价格,来鼓励中长期投资。

  编辑:林洁琛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