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
关注经济或社会领域的人或会发现,在每年的岁末年初都会有一系列权威研究报告组成,对年度有关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我们通常管这种发布的东西叫做“皮书”。
中新社记者 张勤 摄
各色皮书之间的区别不只是颜色
这些皮书,除了我们常见的蓝皮书、白皮书,其实还有红皮书、黄皮书、绿皮书,甚至灰皮书等。
据了解,"皮书"最早是以白皮书的形式出现在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按颜色分有蓝皮书、绿皮书、黄皮书、白皮书等。
其中,白皮书最初是因为书的封皮和正文所用的纸都是白色而得名。现在通常特指政府文告,是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以白色封面装帧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的别称。
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一部白皮书是1991年的《中国的人权状况》。至今已就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宗教问题、能源、环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食品药品安全、互联网等内容发布白皮书。在明确政策主张、原则立场等方面公布的同时,也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受到广泛关注。
中新社记者 张勤 摄
蓝皮书则通常代表学者的观点或研究团队的学术观点。国际上第一本蓝皮书是英国议会发行于1681年,自1836年公开出售的《英国议会文书》。在中国,最常见的是中国社科院推出的综合研究报告系列蓝皮书。
中新社记者 张勤 摄
红皮书主要是西班牙、英国、美国、土耳其等国家使用。根据各国使用习惯不同,用途也会有所不一样。比如,英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曾推出过财政方面的红皮书;西班牙政府发布的红皮书则大多是正式发表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也有一些关于危机警示的研究报告以红皮书的形式推出。
中国人最为熟悉的“红皮书”或是六七十年代的《毛主席语录》。
绿皮书通常是政府为向国民征询意见时的一种手段。在英联邦国家或曾被英国统治的地方,政府在准备推行一项比较重要的政策之前通常会先发一份绿皮书征集意见,再经过修订后以白皮书的形式公布。
黄皮书主要是和世界经济、国际问题研究有关的报告。中国比较熟悉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关于世界经济、政治研究的系列报告;国际通用的黄皮书则是世界卫生组织为保障入出国(边)境人员的人身健康而发布的《国际预防接种证书》。
中新社记者 张宇 摄
比较鲜为人知的有灰皮书。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特有的一个词汇。主要指1963年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批所谓"供内部参考批判"的书籍,大多是西方文学作品,包括《麦田的守望者》《基督山伯爵》等多部名著,在文革期间这些书地下流传,成为“地下文学”主要的启蒙源泉之一。称之为灰皮书主要是因为,这些书的封面大多是灰色的。
还有褐皮书,顾名思义,取名 "褐皮书"是因为该报告装订镶边的颜色是褐色。特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每年发布的美国经济展望调查报告。
怎样才可以称之为“皮书”?
目前虽然对于皮书的颜色、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通常来说,能够成为被大家熟知且认可的皮书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资讯类产品。皮书并不是供普通大众传阅的读物,而主要针对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群体,包括企业管理者、党政事业干部,或者咨询公司等。专业性较强,是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资讯类文件。
第二,周期性推出的出版物。皮书大多都是系列发表的刊物,通常以一年为单位。
第三,产品的论域必须是某个特定的地域或领域。也就说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无论是针对总体现象产生还是针对一件事而产生,在论述过程中,都要以某学科或行业内部横向或纵向的空间分布为起点,按某一事件、任务或时间的顺序来分配。
第四,必须使用社会科学的视角和方法。无论皮书研究的是哪个领域的内容,为使其具有一定的客观权威性,皮书的作者必须用社会科学的定量方法,比如模型、个案、统计、问卷等方式处理对象。(张文晖)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