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主要目标完成 开局答卷良好

作者:曾金华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7-03-02 09:27:19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解析之一

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2016年,我国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的要求,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扩大财政赤字规模,用于弥补减税降费带来的减收和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确保支出强度不减。我国目前已建立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法律制度框架,形成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监督的“闭环”制度体系。我国政府债务的负债率低于欧盟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曾金华)

经济增长效益稳步提高

6.7%的增速,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的预期目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过去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阶段。在经济增速换挡、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背景下,我国依然实现6.7%的经济增速,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加快成长,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也在稳步提升。(林火灿)

结构优化拉动就业增长

经济持续发展是就业率好于预期的重要基础。2016年,我国GDP增速为6.7%,经济总量超过74万亿元,随着经济总量的加大,经济增长对于就业的拉动效果愈加明显。“十一五”期间,GDP每增长一个点平均拉动就业为100万人左右,而2016年GDP每增长一个点,拉动就业超过190万人。同时,经济结构优化,对于就业的拉动能力明显增强。此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力度、职业培训力度、推动创业力度,兜住了民生底线。(韩秉志)

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后劲

2016年,我国中央预算内投资已下达50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粮食水利、中西部铁路、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老少边穷地区建设等。总的来看,这些资金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投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领域和薄弱环节,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下发,也带动了社会资本的跟进,促进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林火灿)

专项债券保障合理融资需求

2016年,我国预算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4000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体现了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的要求。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新增债券资金统筹用于扶贫、棚户区改造、普通公路建设等重大公益性项目支出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领域建设,既保障了地方政府合理融资需求,也有力支持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动经济稳增长、实体经济去杠杆、经济社会事业补短板发挥了重要作用。(曾金华)

物价涨幅实现调控目标

物价水平关乎民生。2016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这一涨幅水平实现了调控目标。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消费价格涨幅也表现出缓中趋稳的总体态势。2015年全年,CPI同比1.4%的涨幅为近5年最低,2016年价格涨幅略有扩大,但涨势温和。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生产价格由降转升,表明经济运行中积极变化累积增多、市场形势稳中向好的新态势。(林火灿)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2016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0%。但是如果以2015年不变价计算,2016年我国GDP增量达4.6万亿元,比上年4.4万亿元增量多1600多亿元,而且国民总收入增长6.9%,加快0.6个百分点。

这说明,能源消耗少了,但生产并没有少,收入增速也没有放慢,整个社会得到了实惠,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林火灿)

铁路建设加快推进

2016年我国铁路投资达到8015亿元,这是我国铁路投资连续三年突破8000亿元。在巨额投资的保障下,我国铁路建设顺利推进,“四纵四横”客运专线铁路网基本形成。

铁路建设的加快推进,显著提升了路网规模、质量和运输能力,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铁路建设与投资也拉动了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意义重大。(齐慧)

一般性转移支付更高效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转移支付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明显提高。在具体落实中,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大幅度增加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转移支付;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通过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保障了各项民生政策的顺利落实。(曾金华)

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2016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增多的情况下,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来之不易,这与积极的就业政策密不可分。我国始终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各部门共同配合,在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下一步,人社部将继续扎实开展工作,确保2017年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韩秉志)

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2016年是脱贫攻坚首战之年,经过一年努力,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人,超额完成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易地扶贫搬迁开工建设249万人。

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事实证明,我们有强大的制度优势、足够的经济实力、充足的人力支撑,把反贫困的压力变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李华林)

现代运输体系加速构建

要想富先修路。加大公路建设投资,能够加强人、财、物的交流,推动资源要素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合理流动,促进解决就业。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还可带动水泥、钢铁等相关产业发展,消解过剩产能、扩大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新形势下的新增长点。从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前的公路建设投资,不仅看建成公路的数量,而且更加注重质量和服务,注重构建现代运输体系。(齐 慧)

货币金融环境稳定

2016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而实际上,2016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55.0万亿元,同比增长11.3%。虽然M2增速不到13%,但年末M2增速仍明显高于名义GDP增速,相对于经济增长实际需要,货币增长仍处于较高水平。

从总体来看,货币投放、信贷支持等方面总体保持合理,利率水平低位运行,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2017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陈果静)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较大

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13%左右。实际上,2016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55.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8%。这一增速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上年多2.4万亿元。

总体上看,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基本上达到了年初设定的目标,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大。全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重为69.9%。还应注意到的是,若考虑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及债务置换等因素,全社会融资总量还要更大、增速也会更快。(陈果静)

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

积极稳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是我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任务。2016年,中央财政积极支持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央财政设立2年1000亿元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并及时拨付,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职工分流安置。财政部印发了《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对地方和中央企业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工作给予奖补,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及其他债权人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曾金华)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不断完善

在公共服务领域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我国加快推进PPP立法,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保障项目实施质量。

随着项目逐步落地,PPP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实现了“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目标,开创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激发市场发展活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有效拉动投资,发挥了积极的稳增长作用,同时,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在实现惠民生的同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曾金华)

原文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