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3月13是电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印第安纳州切斯特顿的一48岁男子在克雷格列表网上(Craigslist)发布了一则求偶广告:“诚觅一名温柔贤惠的女友,只求真心。”。他说自己工作非常努力:“我在钢铁厂上班,工作比较忙,三班倒。”。他还晒出了自己的工资单,年收入75 000美元(合约人民币51万元)。他还写道:“我收入稳定,经济状况良好。”。
对于这位钢铁工人的做法是否有效,美国交友软件Tinder上的千禧一代用户们表示有所怀疑(千禧一代是指出生于20世纪时未成年,在跨入21世纪后达到成年年龄的一代人),但是配偶经济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这个办法不一定没用。
有研究人员发现,异性恋男士在婚姻市场上的含金量越来越倾向于与本人的经济收入挂钩。数据显示,如果男性追求者无益于分担生活开支,他们更容易遭到女士的拒绝。因此,如果没了工作,你就没了老婆。尤其是在制造业这种就业机会缩水的地方,这一社会变化更是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过去20年间,美国制造业流失了450多万个就业机会。由于在这一行业中的男性员工占多数,因此,在就业方面,相对于女性,男性受到了更大的打击。尽管制造业占美国经济的比例不到10%,不过,数年来,对没有大学文凭的美国人来说,在工厂工作是他们跻身中产阶级的一张可靠通行证。
导致制造业就业机会流失的原因并不单一,美国国内曾针对全球化代价展开过一场激烈的政治辩论。1994年,美国与中国和墨西哥的贸易往来稳步发展,不少美国企业转向中国和墨西哥寻求廉价劳动力;同时,科技发展迅猛,使更少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成为可能。与此同时,结婚率却迅速下滑。从1979年到2008年,各级教育层次中,25岁至39岁的已婚美国女性比例下降了至少10%。
分别来自麻省理工大学的大卫 奥特尔(David Autor)、苏黎世大学的大卫 多恩(David Dorn)以及加州大学的戈登汉森(Gordon Hanson)组成了一个经济学家小组,试图研究以上现象是否彼此相关。他们调查了从1990年到2007年关于出生、婚姻、就业和贸易的政府数据,寻找工厂变化和家庭结构之间的关联。
“我们发现,在一些地区,制造业是其他很多社会结构的经济基础。”奥特尔教授说道。他还指出,在“贸易冲击”——即中国商品进口狂潮后,与美国产品同类产品的竞争环境愈发激烈,在制造业比重大的地区,就业机会迅速流失。(作者之所以只列举中国是因为相关数据方便准确计算。)此外,奥特尔教授还认为,就业机会的流失与教授们所说的“适婚”男性数量的下降也有关联。
他们发现,在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年轻女性(18岁-25岁)结婚率下降5%以及人口出生率(在20岁-39岁的女性当中)下降4%都与贸易冲击有关。但是,未婚妈妈产下的婴儿数量的比例却有小幅度上涨。奥特尔猜测,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部分女性认为相对于当母亲,婚姻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部分女性意外怀孕所致。
这些教授注意到,贸易冲击对男性和女性就业的影响趋于相同,但是,在低收入人群中,相对于女性,男性的收入却有所下降。(因为对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来说,制造业工作是他们能力范围内收入最高的工作。工厂破产后,再想获得同等报酬和待遇的工作,机会很渺茫。)
在下岗后,相对于年长男性,年轻男性更倾向于参军或者前往另一个地方。不过,犯罪事件和过早死亡人数的增加则告诉我们,一些年轻男性下岗后选择了吸毒、酗酒。对此,奥特尔表示,贸易冲击致使“男性魅力值降低”。
女性并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肤浅,一心只想嫁给有钱人。她们只是不太愿意和不能分担生活重担的男性组建家庭。
由此可知,这位钢铁工人在克雷格列表网上发布求偶广告是十分聪明的做法。由该广告可知,他现在住在波特县。2001年以来,这个地方的制造业就业岗位数量已从10826减少至9868,下降了9%。如果他的个人介绍是真实的,他真的是工薪阶层,那么根据奥特尔以及另外两名教授的观点,他符合“适婚”男性的前提条件。
(编译:朱桀 编辑:王旭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