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有效去产能:稳步实现经济提质增效

作者:毕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3-14 14:30:56
分享

去产能位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重点任务”之首,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去产能”排在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第一位,可见去产能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非同寻常。总体来说,去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更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必由之路,必须充分认识去产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扎实有效推进去产能的各项目标任务。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减少无效供给的首要工作就是“去产能”,只有下大力气“去产能”,下真功夫实现“去产能”目标,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无效供给,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减法”,才能扫清经济社会发展路上的障碍,为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促进供需良性互动腾出更大空间,才能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去产能有助于稳增长。纵观全球经济发展历史,产能过剩或者生产过剩必然带来经济增速下滑,严重的普遍性的“产能过剩”甚至酿成经济大危机。所以,必须重视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据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披露,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低于国际通常水平。201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国工业通信业运行报告》显示,6万余户大中型企业产能利用率平均低于80%,产能过剩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向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行业扩展,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不到75%。可见,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而随着去产能的深入推进,2016年工业去产能均超额完成计划目标,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供给结构,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强化了经济增长的动能,夯实了稳增长的基础。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8万亿元,同比增长8.5%,扭转了2015年下降的局面。

去产能有助于促改革。过剩的产能尤其是低效、无效的过剩产能“死而不僵”,占据了大量的市场和要素资源,造成市场机制失灵,市场不能有效出清;更有甚者,会绑架体制,压缩体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成为体制僵化的桎梏。深入推进去产能,就是要释放被低效无效过剩产能占据的要素资源,就是要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的作用腾出更大的弹性空间,只有这样,改革才有源头活水,才能“大施拳脚”。

去产能有助于调结构。首先,去产能有利于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去产能就是要淘汰装备技术落后、质量效益低下的“僵尸企业”,也是为内生增长性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企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更有利的市场环境,如此以来,市场主体结构的活力动力更加充沛。其次,去产能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当前去产能主要是针对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工业行业,压减这些行业的产能规模,促进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创新等要素向节能环保、信息、生物、智能制造等技术密集、环境友好的产业聚集,必然会提高我国产业的结构层次和国际竞争力。再者,去产能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推进去产能工作,就是要求东、中、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上减少同质化,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形成互补互促、梯次明显的区域经济布局。

去产能有助于惠民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工作,各项相关政策措施从根本上保证了去产能与惠民生的有机统一。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产能过剩行业、僵尸企业就业的职工早已“隐形失业”,生活状况甚至持续恶化。去产能就是要打破职工名义上的假“饭碗”,落实好职业培训、转岗就业、促进自主创业、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增强职工就业创业发展能力,帮助职工找到并端稳“铁饭碗”。

去产能有助于防风险。产能过剩与杠杆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放任产能过剩的现状不予处置,会导致金融系统继续向产能过剩行业、僵尸企业“输血”,引起杠杆率攀升,造成风险隐患不断积累和结构性问题积重难返。去产能就是要阻断金融血液流向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就是在“去杠杆”,在优化企业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从而扫清和排除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作者: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生 毕超)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