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战落幕 盈利赛打响 网络音乐平台“造血”忙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03-21 09:29:39

原标题:版权战落幕 盈利赛打响 网络音乐平台“造血”忙

版权战落幕 盈利赛打响 网络音乐平台“造血”忙

看完节目到音乐软件下载歌曲——随着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风靡,这样的听歌模式成为不少观众的选择。不过,越来越多的音乐发烧友发现,很多歌手的歌曲,只能在一家音乐软件里听到,有的歌曲甚至还需要付费收听或下载。对于习惯了随手一搜、免费下载的听友来说,如今想认认真真听音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版权规范、回归正版。两年来,中国在线音乐进入健康发展局面,数字音乐产业也迎来了拐点。经历了版权跑马圈地的“战争”后,在线音乐正在寻找自己的“造血”机制。

环境改善催生盈利模式

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出台“最严版权令”,各大网站下线未授权音乐作品累计达220余万首,超过300家网络音乐平台关闭,网络音乐版权秩序明显好转。

据2016年《中国在线音乐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音乐市场规模为40.2亿元,增长67.2%。随着版权市场逐渐规范,在线音乐市场发展迈入新阶段。

伴随政策收紧,接连出现了版权收割与并购。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整合,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网易云音乐4家网络音乐集团割据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据报道,腾讯音乐早就开始与各大唱片公司进行版权合作,多年积累后已占据全行业八九成的音乐版权,拥有国际三大唱片公司索尼、华纳、环球的音乐版权;阿里音乐则获得了滚石、华研国际、S.M.娱乐的版权;网易云音乐通过二次授权,从腾讯音乐获得了大量版权,用户规模达到两亿;百度音乐随着太合音乐集团入驻,也具备了一定实力。

专家认为,目前中国音乐版权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并催生了新的盈利模式。政府要鼓励有益的传播形式,加强版权教育,推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付费音乐会员快速增长

随着版权大战硝烟散去,提升用户体验、挖掘粉丝价值,便成了网络音乐厂商竞逐的新领域。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5.03亿,较去年底增加176万,占网民总体的68.8%。其中手机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到4.68亿,较去年底增加5152万,占手机网民的67.3%。得益于行业版权意识的形成与用户付费意愿的提升,网络音乐营收进入高速增长期。

此前,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司长于慈珂表示,要在推动网络音乐版权秩序基本好转的条件下,探索并完善适合国情、良性发展的商业模式,只有各方一起努力共同推动音乐付费商业模式的产生,才能把网络音乐产业这块蛋糕做大、分好。

付费音乐究竟靠谱与否,业界对此看法不同。

日前,网易公布数据显示,网易云音乐去年付费会员人数比2015年增长超过9倍,成为增长最快且最具增长空间的商业化变现方式之一。调查也发现,13.2%的“90后”愿意为数字音乐会员付费,是付费意愿最高群体,“80后”“70后”的比例分别占9.2%和5.8%。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并不乐观。阿里音乐董事长宋柯认为,以付费用户3000万—5000万规模算,60亿元的收入版权方拿走一半,剩下30亿元至少6家平台分,每家就只有5亿元。由于平台运营成本较高,版权价格居高不下,再加上收费会员转换率低,平台忠诚度很有限,因此很难做到持续增长。

深挖用户价值探索新途径

目前来看,除了极个别的网络音乐平台外,大多数平台仍未实现盈利。除了版权布局较晚外,盈利模式的匮乏是主因。随着竞争升级,与外部企业合作、加强产业链合作、扩大渠道成为了平台的发展方向。

有业内人士表示,网络音乐平台的盈利模式应包括会员收费、在线广告、版权的分发、整合营销等,面对巨大的音乐市场,只要不断深挖用户价值,盈利可以期许。

对此,各大网络音乐平台正纷纷实施各自的音乐产业生态战略,利用用户流量,建立互动模式,打造综合性开放平台,如演唱会举办、在线直播、音乐内容创作、演艺人才孵化、音乐教育、衍生品等方式,提供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音乐产业新的商业模式。

业内人士称,无论是电子化产品还是实物产品,坐拥大量用户和优质内容加上粉丝群体,只要通过平台找到嫁接点,就有可能找到音乐服务真正变现的途径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