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频道

中国经济专家代表团访问日本 解读中国经济和政策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7-03-30 16:50:08
分享

在日本舆论场,“中国”是最热的话题,中国经济又是其中的最大重点。在对中国经济发展既羡慕又怀疑的同时,日本学者、媒体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的实际把握总是滞后半步。3月27日至29日,由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主任周强武任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长赵晋平、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和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组成的国内权威经济专家代表团访问日本,与日本政府部门、国会议员、知名智库、经济界和主流媒体举行了多场交流互动。

专家们结合刚刚结束的中国两会,详细解读了中国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外开放举措,并回答了各方提问,权威专家的解读发挥了解疑释惑的重要作用,同时发出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推动中日经济合作深入发展的积极信号。

樊纲指出,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经济2016年增速降为6.7%这一现象,并由此认为中国经济“低迷”。但回顾背景可以发现,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调整,与前几轮的调整有明显不同。此轮处理的问题主要是过剩产能、过度库存和企业债务等,这些是典型经济循环周期带来的结果。主要是2004年至2007年、2008年至2009年两次经济过热造成的后遗症导致了此轮调整。

赵晋平介绍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最新情况,指出“一带一路”合作正在成为广泛的国际共识,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就“一带一路”倡议作出积极响应,愿意参与合作进程,有40多个国家已经将各自的发展战略上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接,在联合声明、备忘录中表示积极参与,30多个国家与中国就国际产能合作达成实质性框架协议。预计5月份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就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共享发展成果等话题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

毕吉耀指出,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下行压力,中国政府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全年实现6.7%的经济增长。从需求看,出口、投资对经济增加贡献度明显下降,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6%,说明中国经济的再平衡取得可喜进展。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削减煤炭、钢铁产能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也避免了大规模失业现象的发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将2017年中国增长预测为6.5%,也印证了中国政策的正确性。

刘尚希指出,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内容出现新变化,1998年和200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投资扩张,但今年的新财政政策重点是减税降费,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吻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爬坡过坎,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为此需要激发企业活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结构调整。关于财政的可持续性,主要是公共服务中借助社会力量,打破财政支出结构固化,优化支出结构,扩大财政支出空间,同时更加注重绩效管理。

周强武指出,中国是多边国际合作的参与者和维护者,1980年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席位,1986年加入亚洲开发银行,此后陆续参与到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加勒比开发银行,因此成为国际多边合作体系的重要一方。中国同时又是多边开发机构的建设者、合作者,中国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开发银行,去年提供了17.3亿美元贷款,撬动了125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受到本区域国家的广泛欢迎。可以预测,亚投行将为亚洲基建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权威经济专家团赴日宣讲交流活动已连续开展3年,受到日本政界、经济界、学术界及新闻媒体等有关方面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参与。双方一致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开展这样交流活动有利于增进相互理解,助推互利合作,有利于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发展贡献正能量。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