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共赢成就“一带一路”样板

作者:袁 勇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7-04-15 16:43:43

——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建设

“我叫文涛,在西哈努克港特区的一家企业负责招聘工作。这份工作提高了我们家的生活水平,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十分珍惜这份工作……”4月6日,在位于无锡的红豆集团总部会议室,记者通过视频连线,采访了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一名当地工人。尽管带有异域口音,但是文涛的中文却十分流利。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由红豆集团主导、联合中柬企业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共同开发建设的国家级合作区,总体规划面积11.13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5.28平方公里,以纺织服装、箱包皮具、五金机械、木业制品等为主要发展产业,全部建成后,可形成300家企业入驻、8万至10万名工人就业的宜居新城。目前,区内已引入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109家。

红豆集团柬埔寨公司党总支副书记戴月娥告诉记者,特区刚开始兴建时,当地一些人并不理解。“我们的围墙白天刚做好,晚上就被推倒,一些建筑工具也被破坏。后来调查发现,原来是当地村民对特区开发心存担心,认为以后没有免费的牧场放牛了。”当时,种田养牛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一头牛价值300美元,相当于他们一年的收入。

“影响了旧饭碗,就给他们一个金的新饭碗。”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海红给出了这样的承诺。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他们深入村民家中交流走访,并承诺,特区运营后,每个人3个月就能赚回一头牛的钱。如今,当初的诺言得到了兑现,在特区上班的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遍在一两千美元以上。

“我们建设运营西港特区,一直秉承着‘八方共赢’的理念,落实‘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精神。八方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方、合作伙伴、政府、环境和社区,让八方都能够从中得益,也就能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真正把西港特区打造成民心工程。”周海红说。

经营中,中方员工自发组织起来,教授当地工人中文。戴月娥说:“通过英语、肢体语言再加上翻译的协作,我们把中文教学搞了起来,后来无锡市政府、学校都支持我们,我们联合了无锡商院的老师一起来进行中文教学。”来自贫困家庭的苏琳,就是在培训班学习后进入一家企业做翻译,给家里盖起了新房子,买上了汽车。

西港特区公司还常年为当地群众开展志愿服务,积极融入当地文化,如援助周边小学、一对一扶助贫困学生等。此外,公司还每年都向柬埔寨红十字会捐款,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西港特区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位于西港特区周边的默德朗乡,曾经以农业生产为主,全乡人均年收入只有400美元。西港特区的建立,为莫德朗乡带来了大量工作机会。如今,全乡人均年收入提高到了1000美元。大量工厂的入驻也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来到西港特区工作,各类日用品商铺、房屋租赁等商业配套服务随之兴起。(经济日报记者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