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7年4月28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介绍简政放权有关工作情况。
马正其说,2014年3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推行商事制度改革,3年来,全国累计新增登记企业1300多万户,其中94.6%是私营企业。这个数字是改革前8年新登记企业的总和。3年来,每天新增企业1.25万户。今年一季度全国市场主体达8835.68万户,其中企业达2696.769万户。可以说商事制度改革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抓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这项改革对激发市场活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双创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仍然存在涉企证照数量过多、行政审批过多等问题。2016年10月14号,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要求将更多涉企证照与营业执照整合,开展“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试点。按照李克强总理的要求,工商总局会同国务院审改办、国务院职能转变办、发改委、财政部、法制办等部门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多证合一"改革的指导意见》,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了《意见》,将于近期正式印发。
马正其还说,较之"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的"合"的含义更宽、涵盖的内容更广。除了证照的整合,更需要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从全面梳理涉企证照事项入手,从根本上推动证照的削减,通过减少证照数量,简化办事程序,降低企业办事成本,以"减证"推动"简政"。"多证合一"改革没有具体明确整合的证照项目,"多"到底是几,"证"是哪几个证,国家层面不做统一规定,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主要原因是各地产业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涉企证照数量不一,需要整合的证照事项也存在很大差别,所以由各省(区、市)按照能整合的尽量整合、能简化的尽量简化、该减掉的坚决减掉的原则,将那些涉及企业登记性、备案性的而非实质审批性的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使"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成为企业唯一"身份证",使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成为企业唯一身份代码,实现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多证合一"改革的目标是使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后即能达到预定可生产经营状态,而不用为了仅仅去政府部门挂个号、备个案、提交一下信息四处奔波,费时费力。同样的信息,企业向政府部门提供一次就够了,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运用"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以满足管理需要。
马正其表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项改革涉及的证照类型多、需要协调的部门多,各地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本行政区域内证照种类、数量进行全面梳理,决定哪些证照要"合一"、需要哪些部门协同配合,要特别注重部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完善,要下大力气推动各相关部门业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多证合一"不能简单追求数量上的"多",而要实现协同多、联系多,以有效的协同推动更多的减(简)证,确保改革真正取得实效。下一步,工商总局将按照《意见》要求,积极指导、推动各地做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的实施工作,确保"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任务在各地如期实现。总局还将于今年在全国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发放电子营业执照,大力推行企业名称登记改革及企业简易注销等改革,继续创造便捷的准入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将继续抓好年报公示,全面实施"双随机"监管,全面建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企业诚信自律,为社会营造更加便利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同时,我们将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及时调整并公布《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积极配合国务院审改办持续深化"先照后证""证照分离"改革,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进一步降低制度性成本,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