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频道

“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作者:智宇琛、马文琤、杨玉鑫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7-05-09 16:48:17
分享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充分总结中国经验和世界发展形势基础上形成的高瞻远瞩的全球性倡议。这一倡议的划时代意义,最为重要的是为沿线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精神动力。在全球化陷入困境、世界经济进入新平庸的背景下,通过将中国自身的现代化成功经验与古老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历史、现代和未来的联接,让广大发展中国家重塑信心,提振发展自觉自醒,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共鸣和共识,从而为全球经济注入正能量。

  “中国奇迹”提供发展经验

  中国在对接全球化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得益于农业和制造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持续发展。这种优化是通过几个方面的重大举措逐步加以实现的。一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时,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完善局部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是在经济特区建设取得一定成功后,将其经验推广至沿海开放城市,形成对外开放的良好格局和态势。三是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支持有关产业发展,扩大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并形成资本积累。四是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技术和管理并形成制造业体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从而兑现“人口红利”。

  “中国奇迹”的另外一方面重要原因,则是在积累了初始资金之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短短十余年间,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领先、规模庞大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电力及互联网基础设施。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举措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继续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从而持续兑现“人口红利”;二是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制造业发展及工业化实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三是在国内形成“互联互通”的巨大统一市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效率,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正如蔡昉教授指出:“(中国)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资本积累推动工业化进程,为中国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得以把过剩生产要素转变为产业比较优势”。

  我们可以将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作为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起点,如果结合国际合作和经验、模式的推广,我们就能够看出“一带一路”在增加全球经济新动能方面的重大意义,即构建国际产业转移新空间,以“互联互通”提振经济,并形成全球新的增长极。

  构建国际产业转移新空间

  从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路径看,二战之后曾经出现过若干次依比较优势动态发生的大规模雁阵式产业转移。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其标志是德国和日本的复兴,并成为全球制造业领先强国;之后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其标志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并支撑了东盟经济的发展和亚太地区的繁荣;之后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其标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并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从中国国内的产业转移过程看,这种雁阵式的转移首先发生于国内。从沿海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进而逐步转移到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应地,中国提出了“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并形成当前的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三大国家级顶层战略。由于中国具有的大国经济特征,决定了雁阵模式首先经历一个从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的国内版,继而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其推向国际版。

  根据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的走向是, 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多条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畅通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这也意味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成为下一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空间。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倡议所带动的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单向度雁阵模式,将促进多维度的产业转移大潮形成。这是因为在“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着此前若干次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一旦在商品、服务贸易以及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方面给予初始的“动能”,这些产业中心将沿着地缘经济和投资规则的通道同时进行产业转移,从而带动沿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起飞。例如,欧洲发达国家可进一步加强向中东欧地区的产业转移,俄罗斯可以在中亚地区制造业发展方面提供支撑,东南亚制造业较为发达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可以向孟加拉湾地区提供产业引导,等等。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既具有制造业的领先优势,同时也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也意味着中国既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同时也成为这种多维度国际产业转移的参与者和主导者,通过进一步推动投资、贸易、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互联互通”提振经济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是重要的目标。按照这个目标,“一带一路”沿线“互联互通”也将带来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全球化的过程既是国际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的过程,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高速增长、技术迅速进步的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市场(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在全球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而分工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与技术创新,又反过来促进了市场的扩大和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增加,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可见,国际贸易和投资,以及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加强政策沟通,即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加强设施联通,打通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欧洲与亚太的贸易、物流、合作大通道,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创造条件;加强贸易畅通,消除贸易壁垒,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加强资金融通,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国际投资合作和国际流通成本,提高沿线地区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加强民心相通,通过增强民众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加强文化、教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沟通和合作,为开展国际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规划建设新欧亚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及孟中印缅四大经济走廊。“经济走廊”意味着通过兴建交通基础设施,将港口与工业中心、内陆与沿海等等相互连接,意味着以沿线工业园区为依托增加制造业投资,各种的生产要素在特定空间流动整合,加速了生产效率的提升。而随着各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的增加无疑会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提高了物流和贸易的效率,并未进一步的工业化提供电力、运输等方面的基础条件。

  形成新的全球增长极

  “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际产业多维度雁阵式转移,并实现“互联互通”,将在沿线推动形成新的产业中心和贸易枢纽,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而言,“一带一路”将推动印度洋经济圈和欧亚大陆经济带两大新的全球经济增长极出现。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占全球海洋面积的20%,世界人口的33%生活在印度洋沿岸,每年有10万艘货轮活跃在印度洋上,全球实体经济的三分之一和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要通过印度洋进行运转,原油运输总量达到10亿吨。因此,印度洋成为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地理支点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十分重要的关键地区。印度洋经济圈主要包括孟加拉湾地区和西印度洋沿岸,由于历史原因,这两大区域仍未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已经出现若干经济增速领跑全球的国家,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一带一路”对于孟加拉湾地区和西印度洋沿岸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孟加拉湾地区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等国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地区互联互通水平较差,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一带一路”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其互联互通水平,同时也为该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新的动力。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加强了瓜达尔港与巴基斯坦经济腹地的建设,并为中亚内陆国家增加了新的出海口。而隔海相望的东部非洲地区,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铁路、吉布提港自由贸易区、蒙巴萨—内罗毕铁路、蒙巴萨港和拉穆港等港铁联运项目的建设,也让东部非洲发展格局为之一新。可以预见,中巴经济走廊、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经济走廊、大湖地区—肯尼亚经济走廊的互联互通,将在南亚与东非之间形成西印度洋发展的新引擎。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古老的印度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苏联解体后,欧亚大陆之间出现了中东欧、独联体和中亚三大经济板块。中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加入欧盟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而独联体和中亚国家则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古老的欧亚大陆上,素有“三河”(易柏河、多瑙河、奥得河)通“三海”(波罗的海、亚得里亚海、黑海)的千年梦想。“一带一路”推动的新欧亚大陆桥建设,通过奔驰在欧亚大陆的“中欧列车”将蓬勃发展的中国西部与欧洲经济圈连接起来,为欧亚大陆带来新的商机。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则联通了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也将为欧亚大陆的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智宇琛,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马文琤、特聘副研究员杨玉鑫)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