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堂:民心相通的基础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作者:何凡 来源:新华网
2017-05-18 20:54:47

马建堂:民心相通的基础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小朋友在《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七省区文物精品展》上观看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越窑青瓷双龙罂(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新华网北京5月16日电(何凡)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全球智库峰会15日在京召开。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在此间指出,“一带一路”的目标和任务是推进“五通”,“五通”是一个整体,民心相通至为关键。而民心相通的基础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曲折复杂,不同文明更应携手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倡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马建堂指出,在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中,要有“三个尊重”:

  一要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坚持文明价值的共通性。各种文明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但异不掩同,千枝万叶,根是相连的。不同文明的同,远大于异。例如中国是诗的国度,波斯也有享誉世界的“诗坛四柱”,欧洲有荷马、莎士比亚,美洲有聂鲁达、惠特曼。可见不同文明之间的“同”与“通”,正是“一带一路”推进的文明纽带。

  二要尊重不同文明发展的互补性,坚持文明成果的共享性。人类文明总是在融合互补中向前发展的,不是任何一家独领风骚。在丰富多彩的文明面前,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应当尊重不同文明发展的互补性,自信而又谦卑,自尊而又包容,展示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气度,以尊重赢得尊敬。

  三要尊重不同文明发展的规律性,坚持文明繁荣的创造性。各类文明皆有兴衰时段,再创辉煌是各类文明的共同愿景。最早繁荣的是四大古代文明,其后是波斯、希罗文明,八世纪之后是阿拉伯文明与中华唐宋元文明盛世,其后欧洲文明经过文艺复兴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即便是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也曾屡遭劫难,几度浴火重生。历史昭示我们,各类文明都是交互影响、双向融入的。我们应增强文明自信与自觉,促进传统文明的凤凰涅槃与现代复兴。

马建堂:民心相通的基础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研习传授太极拳的王玫瑰(前)多年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参加交流活动(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马建堂表示,彰显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对今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华文明,要注意“四个弘扬”:

  一是弘扬天下文明、和合共生、四海一家的精神。中华文明的天下观是广阔的,也是开放的,即可以保持内部的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多元体制。这种丰富的包容性,对在全球范围内减少冲突、迈向和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是要弘扬中华文明以人为本、修齐治平的理念。注重个体和群体责任的统一,对内修心律已,对外注重礼数。这种天下为公、克己奉公、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观念,对于克制民族国家之私、奉全球命运之公很有价值。

  三是要弘扬中华文明崇仁尚德、怀柔远人的思想。重“王道”(“以德服人”)反“霸道”(“以力服人”),在中华文化圈与其他文化圈的交流中,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中国儒学重视忠恕之道,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同理心,推己及人,助人就是助己。这些观念都有利于共同打造全球公共产品,帮助相对落后国家的发展,降低高达0.7的世界基尼系数,缩小发展失衡,促进共同繁荣。

  四是中华文明要弘扬拿捏有度、中道平和的理念。注重持中、适度,恰到好处,强调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并由此体现出适中、致和。面对当前兴起的极端民族主义、封闭保护主义、宗教极端思潮,中道治世这种思想和方法,是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的。

  “‘一带一路’是文明之路。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是我们共同浇灌的。我们要共同努力,把文明交流互鉴具体化、机制化,使心灵相通成为全面合作的根本动力。”马建堂表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