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试采成功!带你看懂这个最新的“中国骄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5-20 15:14:16

中国日报网5月20日综合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可燃冰储量巨大、开采难度高,有专家估计,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是一种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未来能源。目前,全球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展开可燃冰开采利用的研究。

在此背景下,我国能够率先成功试采可燃冰,自然具备了非凡的意义。那么,这项让中国敢拍胸脯的“世界第一”究竟是如何完成的、未来它又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带您详细了解这个最新的“中国骄傲”。

什么是可燃冰?

资料显示,可燃冰的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可燃冰的结构是甲烷为主的有机分子被包在水分子组成的“笼子”里,而甲烷正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这种物质被称作“可燃冰”,一方面是因为既含水又呈固体,看来像冰,另一方面,甲烷与水分子结合很弱,外界稍加扰动就可以让其分离出来,很容易点燃。

可燃冰是一种高效清洁、储量巨大的新能源。有关资料显示,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远高于煤、石油、天然气,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避免了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

开采难度巨大 大国竞相布局

虽然可燃冰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但由于其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底、陆地冻土层和极地之下,所以开采难度十分巨大。目前,许多国家也都在积极开展可燃冰开采的尝试。

美国十分重视可燃冰研究,2000年曾通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开发法案》。此后美国能源部多次拨款支持可燃冰研究,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9月,宣布投入380万美元支持6个新的可燃冰研究项目。

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12日宣布,正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机构合作,于5月在墨西哥湾深水区开展可燃冰开采研究,11日已经开始了一次钻探。

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4日宣布,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成功从日本近海海底埋藏的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此次试验开采海域位于爱知县和三重县附近的太平洋近海,估计该海域拥有的可燃冰储量达1.1万亿立方米,是日本天然气年消费量的约10倍。

这是日本第二次开采可燃冰。2013年,日本尝试过开采海底可燃冰并提取了甲烷,但由于海底砂流入开采井,试验仅6天就被迫中断。本次试验持续12天后也因出砂问题中断,未能完成原计划连续三四周稳定生产的目标,12天产气量只有3.5万立方米。

在此背景下,我国又是如何率先攻克可燃冰开采这一难题的呢?据媒体报道,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科学家利用降压法,将海底原本稳定的压力降低,从而打破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成藏条件,之后再将分散在类似海绵空隙中一样的可燃冰聚集,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套水、沙、气分离核心技术最终将天然气取出。

领跑“未来能源”探索

在全球各国围绕可燃冰开采利用开展的“竞赛”中,中国能够率先拔得头筹,实属不易。

据国土资源部介绍,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了连续8天稳定产气,平均日产超过1.6万立方米,累计产气超12万立方米,实现了预定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抢占了天然气水合物理论和技术的制高点。

国土资源部表示,本次试采成功是我国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商业性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储备,积累了宝贵经验,打破了我国在能源勘查开发领域长期“跟跑”的局面,取得了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的完全自主创新,实现了在这一领域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有观点认为,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未来,它将会是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的,由我国引领的新一轮“天然气水合物革命”,有望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相关资料来源于国土资源部网站、新华、央视等)

(编辑:涂恬 富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