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审委频出“否决牌”确保IPO提速不降质

来源:证券日报
2017-06-02 11:13:21

  ■择 远

  大家想必都已经注意到了,今年以来,在对首发申请企业的审核过程中,发审委打出的“否决牌”数量明显增多。

  这可以从统计数据中可见一斑:今年以来,发审委否决了28家企业的首发申请。这一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去年全年的数量。去年,共有18家企业的首发申请被否。

  被发审委否决的企业,我们能从证监会发布的公告中看到。实际上,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情况,比如,有的企业在安排上发审会之前就已经被否决了。

  这一点,有接近监管层的人士曾这样表示:通过审核机制产生的实际否决率在三成左右,远高于发审会的否决率。

  原因何在?据了解,监管层为了防止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况,对拟上市企业质量进行了全流程审核把控,从申报企业名单中抽签选出部分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到反馈意见的落实环节,再到发审会上从严把关,多项举措压缩了“带病上会”、“带病过会”的空间,部分企业在现场检查压力和初审会提出问题后主动撤回。

  根据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已经有40家企业终止审查。而在上述40家终止审查的企业中,盛京银行和迈奇化学还在2月24日被抽中接受现场检查。

  那么,哪些企业是需要接受现场检查的呢?笔者了解的信息是:首发企业抽签中被抽中的企业;贫困地区IPO企业;日常审核中有必要进行现场检查的企业。

  这里有必要来插一句关于贫困地区企业的IPO问题。

  此前,证监会发布的《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提出,将对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开辟绿色通道。

  这一举措,当时市场各方褒贬不一,甚至有人认为是“要降低标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优惠政策适用“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绝非要降低贫困地区企业的上市标准。而据笔者了解,目前已经有贫困地区企业知难而退,撤回了申请材料。

  突然又想到一点,就是今年以来上会企业的数量大幅增加,有人担心发审委委员是否忙得过来。其实,上发审会接受发审委的审核只是IPO申请过程中的其中一个环节。我们不妨来看看具体流程是怎么样的。

  证监会是这么说的:按照依法行政、公开透明、集体决策、分工制衡的要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审核工作流程分为受理、反馈会、见面会、初审会、发审会、封卷、核准发行等主要环节,分别由不同处室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对每一个发行人的审核决定均通过会议以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出意见,避免个人决断。

  最后,还是来说说已经上市的企业的业绩问题。或许,从2017年的一季报中,有的投资者已经捕捉到了部分新上市企业业绩“变脸”问题。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要从多个角度去进行分析。比如,有的公司2017年一季报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行业或地区性因素导致的季节性亏损,发行人已在招股说明书中进行了充分风险揭示。

  当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如果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与整个行业相比下滑明显,监管层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将着重检查监管,并视情节轻重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对IPO申请企业,发审委打出“否决牌”的数量越来越多。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新股发行已经常态化的情况下,这是确保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