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带一路”为全球合作共赢注入新动力——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

作者:田阿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6-05 10:25:54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带一路”为全球合作共赢注入新动力——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接受中国日报网记者专访。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 田阿萌 摄

中国日报网6月2日电(记者 田阿萌)2017年5月14日-15日,中国乃至世界进入“一带一路”时间。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世瞩目。“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从一颗种子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深度调整期,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经济全球化站在了十字路口。如何看待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下一步该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又给中国和世界开辟了哪些新空间?就这些问题,中国日报网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

1.中国日报网记者: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5月15日闭幕。各方在“一带一路”峰会上达成了多项共识,您觉得这为下一步“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哪些方向?

徐洪才:这次峰会形成的共识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成为了一个抓手。在目前的情况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中国在这个时候举起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旗。

这是中国提出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方案,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包容的,不是排他性的、也不是小团体。在“共商”、“共建”、“共赢”的基础上,尊重文明、政治、制度的社会差异性,和平发展,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利用“一带一路”,通过“五通”建设,促进大家共同发展,应该说这是未来共同的努力方向。

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但是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所有参与者平等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美好未来。

2. 中国日报网记者:“一带一路”包含商业化经贸合作,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该如何维护国家利益?

徐洪才: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方面,经贸合作是基础,是压舱石。但是把“一带一路”仅仅理解为经贸合作是片面的,是肤浅的。习主席对“一带一路”有一个深刻的阐释,他讲到“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是多层次的概念,而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钥匙。

针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合作的基础都比较薄弱,我们要解决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问题等等,这些实际上要满足所在国本身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如增加就业、改善社会经济环境、增加税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自身的投资合作,我们也要考虑投资回报,要遵循市场化、法制化的规则,在一个开放、包容、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将项目落地,项目本身需要精打细算、尽职调查、商业论证等等,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效应,促进整个老百姓福利的提升,而这不仅仅是经贸合作。

3. 中国日报网记者:投资合作离不开资金,资金融通也是“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重要的支撑,在资金融通这块,您有什么建议?怎样才能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呢?

徐洪才:资金融通这块很关键,货币资金的流通本身就是促进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包括丝路基金在内,它们相当于一个杠杆,一个引导作用,重要的是引导社会资本、国际资本,“众人拾柴火焰高”,将潜在资金的作用发挥出来,项目便可落地。

在这方面,过去几年,很多项目用本币计价的经济效益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汇率的波动,多数国家对美元的汇率是贬值的,这样存在的汇率风险是很大的问题。我们需要规避金融风险,包括汇率风险,项目本身运作的商业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等等,我们需要“谋定而后动”,要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和认证。另一方面,资金融通特别是用人民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我们大有潜力可望。

4. 中国日报网记者:从中国方面来看,“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您觉得开辟了哪些新的空间呢?

徐洪才:过去30年改革开放,我们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我们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和积极参与者,我们坚定不移地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的市场和资源,如今高铁、核电、高压电的输送等等领域,我们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我们把一些产能走出去积极合作,与尚不发达的非洲及中亚地区合作,帮助他们建立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产业分工体系,重塑全球价值链,这样便与国际市场的合作打开了。

另一方面,我们同时实现了双赢,比如培育当地产业、增加当地就业,增加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民心想通,就可以事半功倍,通过进一步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也是一大贡献,自身也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编辑:张少虎 吴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