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6月9日电(记者 陈姝)2010年,虽然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就是要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设计被越来越多的提及,新工业背景下“中国设计”对“中国制造”的意义是什么?“中国设计”是否同样面临着变革?为此,中国日报网专访了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创始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贾伟,探讨新工业时代下中国设计如何推动中国制造走向精益求精。
商业带动制造 定制取代规模效应
作为囊括红点、iF、IDEA、红星四项国际顶级设计大奖的工业设计师,贾伟认为新工业时代引发了中国制造的三个变革:第一是消费升级,消费者需要质量好、个性化、流行化的产品,随之而来的就是产品标准和制造效率都要提高。第二是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等技术对中国制造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第三是渠道革命,渠道的改变会引发中国制造体系的改变。
对应这三个背景就产生了创新的产品,智能的产品和创新的渠道。按照贾伟的理解,产品等于设计,智能等于技术,渠道等于商业。针对这三点,他提出了BDT模式:B(business),好的商业模式;D(designer),创造好产品;T(technology),运用新技术。有了商业模式、技术推进、设计介入,才能有助于中国制造的整体提升。
中国制造如果不考虑商业,就没办法去真正的个性化、平台化。平台化就必须要用商业的概念运作,打通整个制造的产业链。贾伟认为,新工业和传统工业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工业强调的是规模效应,而新工业强调的不仅仅是规模,更是用户的个性化诉求,也就是更加定制化、数据化、柔性化、智能化的生产。定制少量产品也要保证收益,就要在生产环节里更加精进,需要设计带动生产,技术带动生产。
设计贯穿生产 微笑曲线也会说话
传统工业时代,设计是包含在研发里的一项流程,由于消费升级,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产品设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设计逐渐被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体系。设计是制造的上游,先有设计后有制造,所以“中国制造” 要和“中国设计”连接,有了好的设计才会有好的产品。谈到设计对工业生产的作用,贾伟提到了“微笑曲线”,在传统产业链中,产品的附加值更多体现在研发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而新工业时代微笑曲线多了一个舌头,舌头让微笑的嘴会说话了,这个舌头就是设计。
而贾伟反复强调,设计必须平台化。如果只是一家一家分散的小设计公司的模式,设计无法和数据连接,无法和现代制造连接,所以设计的数据化、信息化、共享化是未来的趋势。贾伟去年再次创业成立了洛客共享平台,目的是聚合优质设计师与海量用户共同众创,平台价值在于让设计数据化,创造数据化,设计师和大数据连接。
技术打破行业 智能引发跨界设计
技术是中国制造的保证,没有技术,制造无法升级迭代,而技术也在改变着新工业时代的产品形态。传统工业时代的产品用行业分类,例如家电、IT数码等等,贾伟预测,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产品的分类会被打破,甚至只有两种产品,一种是智能产品,一种是非智能产品,也就是功能产品。比如一个马桶,每天检测用户的尿液成分是不是健康的,那么它既是卫生洁具也是医疗检测产品。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产品智能化、数据化将引发产品的跨界,用技术打破行业壁垒。
每个时代都会有经典产品来推动人类生活的发展和变革,互联网时代的经典产品是手机、电脑之类的终端产品,智能时代的经典产品是什么?贾伟认为是智能机器人,但是由于智能机器人的普及,对于人类来说,下一个时代或将由想象力主导,想象力经济将会爆发。未来“人人都是设计师”,贾伟说。
(编辑:陈姝 富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