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飞的前一个月我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从结果看,首飞是非常完美的。”在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看来,C919从地面到空中,是一个质的飞跃。
今年5月5日14时,一个中国航空工业史上浓墨重彩的时刻: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四跑道腾空而起,载着“中国梦”飞向蓝天……
从此,一款属于中国的、完全按照世界先进标准研制的大型客机将翱翔于蓝天白云间,国产大飞机的历史也就此进入了新的篇章。
2017年5月5日14时,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
回首:中国人的浮沉“民机梦”
1980年9月26日,运十客机飞上蓝天。然而,1982年,在租用的厂房里诞生的运-10由于经费原因,研制工作难以继续,留下了一代航空人的遗憾。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用航空的需求量大幅增长。2002年,新支线飞机项目立项正式批复,新型涡扇支线飞机项目的型号代码为ARJ21, 2008年11月28日,ARJ21-700飞机首架机在上海成功首飞。
ARJ21支线飞机的研制为中国民机产业发展摸索了道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为主线的创新驱动战略迅速展开。
2006年2月9日,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大型飞机被确定为“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2013年1月26日,运-20首飞取得成功,并于2016年7月正式列装;2015年11月2日,C919总装下线;2016年7月23日,AG600总装下线。随着今年5月C919成功首飞,我国首款完全按照国际适航标准和主流市场标准研制的单通道干线飞机正式问世。
C919的问世,意味着我国实现了民机技术集群式突破,也意味着我国具备了研制一款现代干线飞机的核心能力。
2015年11月2日,C919首架机总装下线
圆梦:C919展现中国制造新高度
6月13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再次获得30架C919大型客机订单。至此,C919大型客机国内外用户达到24家,订单总数达到600架。
大型客机的研发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体现,更是一国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标志。坚持“中国设计、系统集成、全球招标,逐步提升国产化”发展道路,形成自主研制、国际合作、国际标准的技术路线,C919更打出了一张崭新的“中国名片”。
吴光辉表示,C919设计定位于航空运输市场最主流的150座级单通道市场,基本型混合级布局158座,全经济舱布局168座,标准航程4075公里,增大航程5555公里;采用了先进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直接运营成本降低10%。
同时,一个以上海为龙头,陕西、四川、江西、辽宁、江苏等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的民用飞机产业链正在形成,提升了我国航空产业配套能级。
“我觉得C919的问世有希望打破欧美在大型客机领域的垄断地位,它有希望成为世界上销售很好的飞机。” 吴光辉说。
C919形成了自主研制、国际合作、国际标准的技术路线
聚力:带动产业链 助力制造业升级
民机项目的研制与生产涉及航空学、机械学、电子学、信息学、材料学、力学、物理学等众多基础学科,覆盖制造、物流、管理、金融、服务、培训等多个领域。
一架民机由300万—500万个零部件组成。因此,大飞机的成功研发和生产将产生明显的技术扩散作用,带动关键技术群体突破,对机械、电子、材料、冶金、仪表、石化等上游产业,对新能源、新材料、计算机等新兴产业,对基础设施、环保、金融等下游产业都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
随着C919的研制成功,我国航空领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正在形成,其产生的巨大带动和辐射作用也有助于带动工业产值的增长、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大飞机项目一旦形成产业,1名飞机制造厂工人的背后,需要80名下游零部件领域工人,民机项目将为相关产业提供 12倍于从业人数的就业机会。
尽管腾飞是一条陡峭的曲线,梦想却终究在今天落地、化为现实。中国大飞机,承载着历史的重托、牵引着未来的希望,飞跃而起、直冲云霄。
【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工程巡礼】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