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线城市“筑巢引凤” 杭州人才流入率高达11.78%

作者:何源 来源:央广网
2017-07-09 12:20:27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全国共有795万大学毕业生,总数再创新高。其中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不可避免地要为了工作机会比拼一番。不过,今年的就业市场上新增了一个擂台,那就是以武汉、长沙、成都、西安等地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开启的“抢人大战”:武汉发布系列“毕业大礼包”,长沙出台“人才新政22条”,成都实施“蓉漂”计划,西安提出引进高层次人才“城市合伙人”计划。这些名目繁多的政策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送钱”、“送房”、“送户口”。如此一来,今年的毕业生们可能就要面临“去北上广深打拼,还是到二三线城市发展”的选择与纠结了。那么,二三线城市的优厚政策能否提供足够的吸引力?此时招贤纳士的热情又能否换为未来发展的空间呢?

  又到一年毕业季,告别四年大学时光之后,毕业生们迎来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毕业后,去哪儿工作。是去大城市,要更多的机会,拿更高的薪水吗? 还是回家乡、或者选择二三线城市,获得更舒适的生活?

  曾几何时,因为城市格局发展不均衡,人才流动单一化,都往一线城市挤,甚至有毕业生喊出了“宁要大城一张床,不要小城一套房”的口号。如今,这种情况正在悄然变化。一份调研报告显示,2017应届毕业生签约如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等“新一线”城市的比例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比例持平,而希望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高达37.5%,高于一线城市的29.9%。从流入数据来看,一些“新一线”城市更是不逊一线城市,杭州人才流入率高达11.78%,成为“领跑者”。

  与此同时,从2014年起,落户北京的“进京指标”呈趋紧态势。2015年,北京市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引进指标不超过9000人,虽然2017年进京名额尚未公布,但北京仍将按照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对落户指标实施“总量封顶”的政策。同样,上海也在严控人口。从2015年起,上海的流入人口持续负增长。今年从外地流入上海、无户籍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3万人。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告诉记者,“老一线城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包括人才饱和度、居住饱和度相对来说已经达到了顶点,人才出现了一些溢出效应。我们所说的‘新一线’城市,已经认识到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为下一步城市发展上一个新台阶作人才准备。如果没有人才,进入一线城市行列就免谈。”

  今年,不少二线城市纷纷推出吸引人才计划,例如对本科毕业生落户“零门槛”,推出“车补、房补”等资金补贴政策,以及一系列创业优惠等服务性政策。武汉宣布,支持百万大学生留下就业、创业;长沙计划用五年吸引100万人才;西安则提出了“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的目标,与西安交通大学签订协议,将在未来五年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机制等。

  对此,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表示,鼓励一大批优秀成果在西安孵化,做一个很好的对接,将来成为一种常态化。

  西安市人社局局长李宁君表示,这些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能释放出西安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希望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来西安创业。

  为吸引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天津市也专门在长三角地区开设了专场招聘会吸纳人才。为期三天的招聘共接受求职简历2000份,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到了95%,达成意向率高达四成。一位浙江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说,“我是天津人。天津的生物医药产业现在是上升趋势,借着这个机会给家乡做建设。”

  天津保税区人力社保局李欢表示,天津主动走出去,吸引各方优秀人才,将他们请进来。用更开放的思维招揽人才,用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为区域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支撑。

  不过,对于优秀人才来说,房子、户口和几万块钱的补贴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他们更期待的是“发展空间”。不少从二线城市逆流到北京的大学毕业生,集中就业于互联网、传媒和金融等行业。对他们来说,在二线城市依然比较难找到合适的岗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说,“就业机会,尤其是高端的就业机会,与产业发展状况有关;未来就业的发展潜力,与产业升级有关;城市宜居环境也很重要,这是由公共财政提供支持打造的优质公共服务体系,不仅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包括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因素。”

  (记者 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