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神话传说被解构得支离破碎 资本和市场是幕后元凶?

作者:王瑜 来源:工人日报
2017-07-17 16:27:29

  原标题:本土神话传说,请把根留住

  暑期来临,一批神话玄幻题材影视作品扎堆而来,然而其传递的中国传统神话文化的价值和脉络却模糊不清,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隐忧。业内人士对当下传统神话文化遭遇网络玄幻等题材小说和影视剧篡改和破坏等问题提出反思。

  记者调查发现,作为本土传统文化重要构成的神话传说的传承存在明显断档,其背后是先天碎片化脉络和后天功利化开发交织,在网络文学兴起大背景下,遭遇玄幻穿越题材小说和影视剧“巧取豪夺”,并受资本和市场力量的推波助澜,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伦理和正向价值基因正遭受扭曲甚至变形。

  已被解构得支离破碎

  今年8岁的王晨轩最近刚放暑假,这两天在恶补《哈利波特》电影,“同学们不少都看过了,我得抓紧看,看完才能跟他们一起玩”。他告诉记者,今年暑假时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中就有和爸妈一起看电影《阿拉丁神灯》。这部出自一千零一夜的神话故事很多国人都能津津道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孩子对古希腊神话故事耳熟能详,但对中国神话却了解甚少。比如王晨轩小朋友能说上来的就只有《哪吒闹海》和《三打白骨精》,他认为这两个神话都来自《西游记》,其实前者源于《封神演义》。

  某门户网站公关专员张珊是典型“白领”,从北京某重点大学毕业两年,每天上下班挤地铁近三小时。这期间她最开心的事就是用手机追剧。玄幻神话类剧目是她的最爱。这两年火爆的《花千骨》《搜神记》《诛仙》和最近热播的 《择天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她都追过。不过她对其中哪些线索和元素源于中国传统神话并不了解。身边跟她一起追剧的同事和朋友也对此“没太大感觉”。

  事实上,这些被网友追捧的神话玄幻类网剧,多少都有中国神话传说的影子,只是几乎每部剧都自成体系,传统神话的脉络在其中已难觅踪迹。

  业内专家称,不少国产网络神话剧中,传统神话传说已被改编和演绎得面目全非,这些衍生作品很少有对传统伦理文化和叙事逻辑进行思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认为,多数此类作品在叙事和价值观方面较为被动,没有给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传统叙事等提供新的动力和思考,与当代社会之间的直接沟通能力也较弱。

  而上述两位受访者的感受代表了当下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中的某种缺失,凸显出中国本土神话传说在主要年龄段人群普及和认知的缺位。

  资深教育文化学者郭簃对工人日报记者直言,某种角度看,当下传统神话传说已被肢解地支离破碎,相较于国外古希腊神话、古埃及神话和北欧神话等经典完整的叙事传承体系,我国传统神话文化的传承存在明显断档,从孩子启蒙教育到成人常识普及均很缺乏。

  资本和市场是幕后元凶?

  采访中,业内人士普遍认同散落于文史哲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国传统神话的沿袭具有碎片化特点,网络小说和影视剧等新媒体文化兴起对传统神话文化传播确实起到一定作用;然其中不少断章取义和生拉硬凑式的改编却可能带来深层负面效果。

  不少文化学者表示,玄幻、仙侠等流行的网络小说和影视剧,多从上古神话、《山海经》《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传统神话中汲取灵感。而这些海量网络作品却绝少对古代神话实现真正有价值的传承和创新。

  事实上,网络神话玄幻剧目风靡背后是资本和市场的疯狂裹挟。

  在这种情境下,传统神话文化不仅很难获得“基于传承”的提炼与整合,有些甚至在过度商业化之下扭曲和变形。

  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钟礼松对工人日报记者坦言,当下玄幻神话题材网剧已形成一种模式化产业链,资本追逐并迎合市场喜好,导致很多作品置历史和常识于不顾,某种程度“绑架”了中国神话传说体系的传承。

  神话文化不能断了根

  当前,神话文化的价值早已超越民间文学题材。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认为,神话是值得珍视的创作灵感库,也是我们值得栖身的精神故乡,更是引领人们重新进入文明传统之本源和根脉的有效路径。

  中国神话研究发轫于20世纪初“西学东渐”思潮中,一个世纪以来,我国本土研究者持有的观念、理论、分类及研究方法等仍属西方各种理论的实践,真正从自身探寻其理论的研究成果很少。面对当下神话文化遭遇的割裂和扭曲,学界和业界正在积极反思。

  首当其冲是对原先分散于不同文化和学科领域的碎片化研究和解读方式的反思。研究实践表明,神话已成为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概念工具,具有贯通文史哲、宗教、道德、法律等诸学科的多边际整合性视野。

  叶舒宪认为,从这种整合性视野看,神话作为文化基因而存在,必然对特定文化的宇宙观、价值观和行为礼仪等发挥建构和编码作用。

  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刘毓庆教授则建议,将神话以独立文化形态与人类原始时代相绑定的认知思路亟待调整。他认为,中国神话是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存在的叙事和思维形态;思维形态永远保持神秘性内核;而叙事形态则不断变化叙述主题。当下科技创新作为时代关键词,神话叙述主题由宗教变为科幻,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人类对未来新技术和新生活的期待与恐惧。而其神秘性内核并未因科学发展消亡,相反酝酿出新的内容。

  此外,适度借鉴国外的创新思路也成为一些学者建议。

  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郑焕钊认为,《哈利波特》《指环王》《冰与火之歌》等魔幻电影故事的创作有效融合北欧神话、中世纪传奇和宗教文化等西方传统神话文化资源,这为我国神话题材作品创作提供了借鉴范本。

  这其中,如何更好地修复和传承神话文化精髓或才是根本。

  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穆光宗对《工人日报》记者坦言,对于传统神话文化的修复和重建应从基础开始,从孩子开始,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需要我们传承下去的优秀遗产,“不能从我们这一代断了根”。

  背景链接

  神话是原始时代产物,其概念来自西方。中国神话研究发轫于20世纪初“西学东渐”思潮中。中国神话研究开启者茅盾给神话的定义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中国人类学研究先行者林惠祥认定“神话是原始心理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神话是古代人民通过想象或幻想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加以曲折反映,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以征服自然力和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汉代文献中的神话,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触山、盘古开天等,是远古神话的经典内容;汉以后的神话,如《搜神记》《封神演义》之类,则被改题为志怪、神魔类故事。业内专家认为,作为人类最初的文学,神话是民族精神最集中体现,也是民族文化生命之根,属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如今,神话已不再局限于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而“成为引领人们重新进入文明传统本源和根脉的有效门径”。(王瑜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