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一张蓝图干到底

作者:李万祥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7-07-17 16:31:20

司法改革:一张蓝图干到底

  “在总编制未增加的情况下,全国基层法院检察院85%以上的司法人力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办案力量增加20%以上,人均办案数量增长20%以上,结案率上升18%以上,一审后服判息诉率提高10%以上,二审后服判息诉率达98%以上。”

  日前,在贵州贵阳市举行的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上,这一组“司改成绩单”亮了。在随后进行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和大检察官研讨班上,一系列司法体制改革新举措得以部署。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后,司法体制改革将一张蓝图干到底,并主动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朝着精益求精、提质增效稳步推进。

  司法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

  2017年7月3日,一场隆重的宪法宣誓活动在最高人民法院举行,由367名法官组成的首批员额法官队伍,拉开了中国最高审判机关司法责任制等综合改革开始“扬帆远航”的大幕。

  至此,法官员额制改革全面完成。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从全国法院范围来看,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已经被总体“啃下”。

  每一个标准制定都让全市各法院近2000余名干警参与其中,最大限度突出了法官主体地位;每一个标准都要经过全市三级法院组成的考评组进行达标考评,结果计入年度绩效……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以司法标准化为抓手,在落实司法责任制上备好“先手棋”,实现了司法权力由法官行使、司法责任靠法官落实、司法标准由法官制定、司法行为由标准检验的“闭环式”良性机制。而这些具体的标准,也成为公众衡量改革后司法公正水平的对照表。

  今年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正式建立。据统计,2015年7月以来,北京等13个试点省区市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9053件,其中诉前程序7903件、提起诉讼1150件。

  “以案定员,科学配置,严格控制员额比例。”贵州省在探索实行法官、检察官员额制中,坚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科学组建办案团队,着重使资源向审判检察一线集中。

  “司法效率明显提升,调研地在受案量明显增长的大环境下,普遍实现人均结案量的提升以及个案办案时间的大幅下降。”参加了中央政法委组织的“专家学者走进司法改革第一线”活动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说,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当场立案登记率与一审服判息诉率明显提升。

  目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确定的129项司改任务中,118项已出台改革意见,11项正深入研究制订改革方案,司法体制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那些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渐渐变成了现实。

  攻坚克难确保改革落地生根

  今年是本轮司法体制改革决战之年。目前,从观念到程序、内设机构变化等,司法体制机制正发生深刻变革。随着改革深入,新老问题交错,司法办案质量效率和司法公信力仍然有待提高。

  例如,落实司法责任制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入额办案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员额退出机制有待健全;一些地方内设机构改革进展较慢,新型办案团队和司法权监督制约新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最高法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改革督察,用好督察成果,确保司法责任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确保在党的十九大前完成司法责任制等改革任务;要深入把握人民法院基层基础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充分认识基层法院办案压力不断增大、基础建设存在短板,司法理念、司法能力还不适应以及存在司法行为不规范、司法作风不正等问题,下决心补齐短板、加强整改。

  “下一步,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难点依然很多,硬骨头很多,险滩难关也很多。”最高法政治部主任徐家新说,“现在已经到了改革的关键时刻,我们要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落地见效。”

  河南省检察院检察长蔡宁说,司法责任制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任务,也是改革的难点。能否落实好司法责任制,建立起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是衡量司法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

  “在基础性、支撑性改革逐步完善到位后,改革的耦合联动、配套制度的完善将变得尤为关键,要不断推进系统集成。”上海市检察院检察长张本才说。

  最高检明确,要善于统筹协调,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及时研究制定、落实配套措施,提高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集成度;要坚持把改革督察作为改革落实重要抓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抓改革的责任感,推动改革政策加快落地。

  大数据人工智能提高办案质效

  “以前提审一名嫌疑人、开一个庭需要花费3小时左右,现在只需要40分钟。”贵阳市南明区检察院检察长黄林欣喜地告诉记者,该院目前已实现了与看守所、法院的加密联网,足不出户即可对简易程序案件实现远程视频审讯及远程视频开庭,并嵌入了智能语音转写系统。

  据介绍,依托贵州检察12309网上网下一体化服务平台,南明区检察院打造“互联网+检察”服务,提供多层次、多角度、全覆盖的便民服务,全力打造“指尖上的检察院”。

  当前的司法体制改革具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点,那就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

  在7月11日的全国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座谈会上,现场调取法院信息管理平台,全国法院当日实时的案件收结信息清晰地显示在大屏幕上:不到9点,当日实时新收案件2万多件,审结案件4000多件。

  如今,不光是信息化智能展示令人印象深刻,“智慧司法”的观念和技术已在法院检察院那里实现。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升司法办案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而且让当事人少跑腿,减轻负担。例如,运用庭审语音识别技术,书记员实现了从原来一个上午出一次庭都忙得不可开交,到半天出三个庭都应付自如的转变。

  “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上线试运行后,上海“公检法”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基本实现了对证据的统一指引、校验、提示、把关、监督等,其在统一证据标准适用、规范办案程序、防范冤假错案、减少司法任意性、提高办案质效等方面的作用初步显现。

  大数据办案系统、大数据辅助决策管理、大数据司法服务系统、“云盾工程”、“数据铁笼”、智能笔录云平台、电子换押……应用现代科技助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升改革整体效能,这已成为更多法院检察院的选择。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引领时代潮流的司法运行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审判质量效率和司法公信力提供了科技支撑。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相融合,注定将会擦出不一样的“智慧火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