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题:遏制“脱实向虚”、提升供给质量——探寻制造业发展的“锦囊妙招”
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方面,制造业“脱实向虚”趋势显现,另一方面,“中国制造”质量、创新诸多问题引发关注。如何振兴制造业?30日在京召开的2017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部委官员、业界学者、企业家探寻制造业发展的“锦囊妙招”。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
衡量一国制造,数据有说服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同比有所回升。1至4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4.4%,实体经济呈现明显趋好。
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显示,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我国位列前三。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论坛上说,我国持续推进制造业领域各项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发展,制造业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新动能培育加快,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与产品取得突破,企业生产预期和信心持续改善。
“制造业总体企稳,但也面临着一些结构性挑战。”辛国斌说。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显示,我国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脱实向虚”趋势显现。工业与房地产、金融业等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加大,一些资金抽离实体部门。据测算,目前工业行业平均利润率在6%左右,银行业营业利润率是工业行业的7倍。
“资本是需要回报的,如果制造业转型升级没有提供足够回报,虚拟经济就会在内部循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说,资本走势关系着人才去留,影响着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不能忽视“脱实向虚”为制造业带来的警惕。
怎样遏制“脱实向虚”?
实体经济在经济中的重要意义被低估,“脱实向虚”趋势就会不断增加。当“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完全脱离“以物生钱”的实体经济自我循环时,经济泡沫也将随之产生。
遏制“脱实向虚”,不仅是提振制造业的需要,也事关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遏制“脱实向虚”,归根结底要提高制造业的“含金量”,核心是创新。
在辛国斌看来,首要任务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我国是手机生产第一大国,但去年全部手机企业的利润不及苹果公司一家,根本原因还是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辛国斌说,另一方面,一些核心零部件、材料和关键技术缺失,也使“中国制造”长期处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打通科技链、产业链、创新链尤为重要。工信部将组织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加强创新,加强智能终端等研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吴清海在会上说,国人海外购买马桶盖、电饭煲等消费品足以说明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存在的差距。当前,平均每年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远超发达国家。提高产品质量刻不容缓。
发展优质制造,关键要强化标准体系,夯实制造能力。辛国斌说,工信部将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快国内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并轨,建立可追溯体系,补齐这一关键短板。
品牌是产品附加值的集中体现。创品牌,是提振制造业的长远目标。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在会上建议,应寻求互联网和实体的“最大公约数”,用新思维推动品牌效益提升。
如何激活创新活力?
“中国制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靠创新去赢得先机。这既是不可失去的机会,也是输不起的挑战。一方面,要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创新创业开辟大道通途。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更适宜、更宽容的制度环境,破除人才流动制度障碍,让创新因子充分活跃起来。
辛国斌认为,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激发先进制造业发展活力,形成市场化要素倒逼机制,促使企业从主要依靠资源、能源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工信部正在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一些重要领域搭建创新平台,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到2020年将建立15个左右国家级创新中心。此外,还在重大装备和新材料等领域,面向市场应用出台了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健全对创新的容错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应用。
辛国斌说,工信部还将研究设立中国制造2025发展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以金融创新支撑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让企业从创新中获得应有的回报,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劲而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