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全球领导力未来之路在何方

作者:哈罗德·詹姆斯
2017-07-17 17:31:19
分享

目前,对全球领导力的怀疑未去,7月7日至8日在德国汉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成为该组织面临的最剑拔弩张的一次。早在1999年建立G20之前,就开始举办峰会了。在上世纪70年代,峰会成立的初衷是为了统一主要经济体的国内政策,从而减少不确定性。但是,当前的各国国内政治则创造了一种新的不确定性。

继在2014年的布里斯班G20峰会上,俄罗斯受到国际社会的孤立,美国也在今年的峰会受到了孤立。今年5月,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高调出席意大利陶尔米纳G7峰会,宣布美国将退出2015年签署的《巴黎气候协定》。作为回应,除了英国首相特蕾·梅的意外缺席,G7中的欧洲国家领导人均签署发表一份声明,谴责特朗普的立场。

作为二战后联合国体系及国际秩序的主要构建者,美国和英国现在似乎执意要推翻这一遗产。自从去年特朗普当选和英国脱欧公投以后,两国都走上了一条充满矛盾,分歧严重的政治道路,摒弃了对外开放和多边主义。

两国的发展轨迹尽管难以预测,却出乎意料地相似。的确,很多人将脱欧公投看作是特朗普当选的前兆。正如同“脱欧派”的宣传一样,特朗普也利用了选民对移民问题的担忧。同特蕾莎·梅在脱欧公投后的政府一样,特朗普政府也举步维艰。他们两人也终于尝到了自己漏洞百出的竞选过程的苦果。由于胜利者越来越像失败者,更多可靠政治家主张的左翼民粹主义受到了更多的欢迎,比如美国的伯尼·桑德斯和英国工党党首杰里米·科尔宾。

特朗普和梅政府在国际观点上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双方都想重启国际协定谈判,比如贸易协定,英国还要处理自身与欧洲的关系。鉴于其基础的矛盾性,重启谈判的前景并不明朗。

由于美国和英国的工人认为失业和不平等都与全球化有关,要求获得更多的保护。不过,保护主义通常会让消费者付出极大的代价,而低收入者更是首当其冲。事实上,有数据证据充分显示,低收入群体在自由贸易中受益最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改变既定协议的举动将势必产生狭隘的协定和极度不公平的选择性进口现象。这样做的风险在于,其它国家对此采取的报复性措施将触发保护主义和去全球化的恶性循环。

二战过后,世界各国通过政府、行政机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联系愈发紧密,为合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今,全球化的运行机制正在受到削弱。与全球化有关的专业官僚机构——特别是美国驻外办事处(US Foreign Service)——正遭遇人员裁减。企业和媒体不时受到告诫,要它们更爱国一点。金融领域被分隔开来,再次国有化。好莱坞和各个大学等软实力机构正深陷文化战争的泥沼。

美国和英国大学长期占据世界排名前列,它们也视自己为拥有全球责任的全球性机构。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常常津津乐道地描述哈佛大学的国际地位;普林斯顿大学最近把校训从“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改成了“为国家服务,为人类服务”(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the service of humanity)。

但是,在近几年,世界主义和全球延伸遭遇反弹。特蕾莎·梅在2016年10月保守党会议上发表了让人至今记忆犹新的言论:“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名世界公民,那么你就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因为你不理解‘公民’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随着二战后的普世精神逐渐消退,之前的全球化需要全新的领导力,同时还需要全新的途径实现多边主义,创造软实力。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中国和欧洲——更确切地说,德国——将自己视为新的全球秩序守护者。

事实上,中国和德国对于许多关键问题的观点愈来愈一致。两国都重申了遵守巴黎协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承诺,两国都反对特朗普代表煤炭工业做出的阻挠性改革。显然,当前中德已形成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联盟。最近,习近平主席将贸易保护主义形容为“如同关入黑屋子,”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赞其言“十分难忘。”

作为此次G20峰会的主席国,德国领导人正在探索如何代替美国促进全球化。不过,德国太小,无法担任起霸主的角色,其在欧元区的地位依旧深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同样,中国在追求全球领导力的过程中也将受到阻碍。相对来说,中国的金融领域仍然不够发达,容易爆发危机。中国宏大的基础设施倡议“一带一路”将会带来新的依赖性问题,加剧亚洲地区本就激烈的竞争。最后一点是,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化领导力,使得人们不禁担心民主的未来。富裕国家反全球化的核心目的就是追求更大程度的民主,而非相反。

可以确定的是,以下必要条件构成了全球领导力的新形势:中国拥有众多发展迅速的优秀大学;德国有着以联邦原则为基础、以欧洲一体化为导向的深厚民主基础。缺乏以上任何一个因素,设想的前景都不会实现。美国世纪的创造是基于强大的民主机制、共享的价值观以及活力四射的文化生活。单单依靠经济逻辑的全球化永远行不通。

 

关于作者:

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和国际关系教授,全球治理创新中心高级学者。

 

(编译:王唯怡、王芮宇 编辑:王旭泉)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