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9月8日电 在移动端传播大行其道的当下,以篇幅短、速度快、内容直观鲜明为卖点,巧妙掌握碎片化阅读特色与受众心理的各类短视频,正在成为新闻传播与内容制作领域当仁不让的“网红产品”。有观点甚至认为,直播浪潮过后,短视频已经成为当前内容创业的“最大风口”。
短视频内容的爆炸式增长,已经造就了一大批相关的制作团队与平台,但与此同时,视频拍摄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制作策划缺乏创新、商业化运营前景不明确等,也对一些企业的发展与存续构成了挑战。
那么,站在短视频的风口上,各类平台该如何强化内容的制作,提升视频质量并不断完善内容生产线,从而为平台的商业化运营做好铺垫呢?在日前举办的众成就数字传媒集团高端论坛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传媒专家,众成就顾问冷凇,并邀请他围绕当前短视频行业的发展趋势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内容从刚需出发:精品视频仍然供不应求
在冷凇看来,就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而言,尽管在制作上目前涌现了许多的品类,但从刚需入手仍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所谓的刚需,即指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衣食住行类,尤其是美食、汽车等领域非常值得挖掘,且有模式创新的空间。
“其实美食类精品短视频一直是供不应求,”冷凇说,“好的短视频出来大家迅速点击消费完了就没有了,但是内容生产方面专业队伍有限,一个一个拍很难。从调研、拍摄到剪辑成片,可能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时间才能出一条视频,达不到这个生产量的需求。因此,要源源不断的有高性价比的短视频供到这个平台,不能全靠自制团队去做。”
冷凇向记者介绍称,以新近崭露头角的闻视频为例,闻视频就贴合与百姓日常接触的衣食住行领域,推出了“好好吃”、“汽车评中评”等栏目,备受业界关注,而这类瞄准刚需出发的视频节目也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根据闻视频后台大数据显示,颇受17—29岁年轻人关注的“好好吃”美食短视频,在全网累计播放量已经达到15亿+,汇聚粉丝150万+,美食视频覆盖全网频道80+,月度播放量2亿+,平均单期播放量达450万,在多家平台榜单稳居TOP5之内。
电影级视频VS快速制成品:制作急需统一标准
除了需要花费数月制作的精品视频之外,目前短视频行业内,还充斥着大量的“快速制成品”,面对各类制作水平、拍摄品质参差不齐的作品,冷凇表示,这反映了短视频往外推广遇到的一个瓶颈:标准不统一。
“有的节目拍得非常粗糙,手机恨不得就可以拍短视频,但是有的却用的是电影级的设备。”冷凇表示,“以美食视频为例,现在随着中国消费升级,我们做美食节目不仅为人们吃饱更为了吃好。过去说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我们希望美食本身拍出品格、拍出水准。”
在这种现状之下,冷凇认为,业内一些平台可以率先起到带头作用,帮助相关制作标准的落地,推动短视频拍摄质量的提升:“在这方面闻视频带了一个好头,把美食进行电影级的拍摄。先做一批高标准的短视频出来,定了一个标准,大家都奔着这个方向努力,标准统一节目就能做好。”
商业化破题:平台集成能力成关键
站在短视频的风口上,众多相关制作团队都在积极围绕短视频的商业化可能进行挖掘,但目前,行业内依旧存在着依靠小团队单打独斗、烧钱之后业务无法存续等等现象,面对这一现状,又该如何尽快实现商业化的破题呢?
对此,冷凇认为,平台的集成能力,或许可以成为短视频商业化运营的重要因素:“能够将资源聚集在一个平台上爆发,这个很关键。传统的短视频平台遇到的问题是,创作资源不够,性价比低,没有出口平台,没有整合全国资源。”
他解释称,考虑到团队自主制作视频的耗时与成本问题,如果能够实现各个拍摄团队乃至各地电视台等在资源方面的共享,就可以做到降低成本,提升利用率,并让节目更有黏性,而这或许会成为短视频未来成功实现商业化运营的诀窍。
冷凇介绍称,在这方面,以闻视频为例,闻视频目前正在打造集成平台,除了各地电视台资源之外,还可以纳入民间创作者。除此之外,闻视频还采取了一种“双屏互动”方式,移动端视频的版权方面地面频道可以分发,地面频道的节目也可以保留无数的短视频上移动端,在业内堪称创举。
与此同时,他也强调,伴随着短视频行业的不断革新,未来各平台还需在智能化方面多下功夫:“一个新闻可能有十个解读,可以在十个平台上推荐给十种人,未来中央厨房不是集合式的,是分发给特定的。未来短视频也应该能够根据用户的习惯,分发不同的内容,实现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