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程海良:用“国产”取代“进口”的改造能手

作者:陈姝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9-22 09:26:11

【中国梦·大国工匠】程海良:用“国产”取代“进口”的改造能手

程海良在检测设备(摄影 陈姝)

中国日报网9月22日电(记者 陈姝)十年前,杭州朝阳橡胶有限公司一台德国机器坏了,如果等待进口零配件来了再进行维修需要三、四个月之久,时间不等人,厂里停工就会蒙受巨大的损失。情急之下,有位技师拆了机器,找到有问题的零配件,研究并组织厂里自主生产该零配件。最终,奇迹发生了,原本需要停工三、四个月的进口机器,只用了三天就重新运转起来。

这位让进口机器“起始回生”的人就是程海良,一名来自淳安大山里的外来务工青年,全钢一分厂设备维修保养组组长。

十五年练就双证钳工师,过硬技术让设备起始回生

程海良2002年进厂工作,一待就是十五年,由于检修工作的特殊性,程海良经常无法正常下班,只要机器出了问题,身为团队负责人都要第一时间给予解决,甚至半夜三更也跑来厂里抢修机器,也曾经一口气工作了20多个小时。

通过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程海良练就了一身较强的创新和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硬本领,成为了一名技术精湛、技艺超群的双证钳工技师。凭借着超强的学习能力,不知多少次从不懂到知晓,从知晓到专家,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让一台台欧美高新技术设备起始回生。

2015年,企业原来的带束层整理机已不能达到工艺要求,买一套新的设备需要153万元。程海良修旧利废,动脑筋、想办法、找资料,反复实验,制造一台新的带束层整理机,经公司测试完全符合工艺要求,一年可为公司创造效益231万元。他还改进了德国进口斜裁机的换刀、调刀方法及安装工装优化改进,从原先换刀时间6小时降低到现在3小时,提高了机台的运转率和生产率,一年可为创造效益213万元。

始终不忘“改造创新”,进口设备国产化创造效益

程海良所在部门工作间的墙上贴着的工作责任里,有一项“创新意识”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设备维修保养和创新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程海良认为,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要主动思考,敢于创新,他本职工作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提高产能、更好的达到工业要求,尽可能的消除安全隐患。

【中国梦·大国工匠】程海良:用“国产”取代“进口”的改造能手

程海良在讲解创新意识(摄影:陈姝)

2016年,程海良开展成型型机钢包导开装置改造,将钢包导开装置的储料方式改进,减少钢包拉伸。改造后A级均动合格率从原先94.3%提升到98、6%,全年为公司创造效益267万。德国进口帘布直裁机拼接装置国产化,程海良解决了进口设备备件申报周期长、货物紧张等问题,通过创新改造,使设备稳定、产能提高、质量提升,全年为公司创造效益167万元。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原本全部依靠进口设备的厂子进口设备比例降低到只有10%。

不吝啬言传身教,“工匠精神”走出国门发扬光大

谈到什么是“工匠精神”,程海良回答的很朴素:“工匠精神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常态化,不投机取巧,要踏踏实实走下去。”他从不吝啬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徒弟和同事们,为的是教会更多的人,为企业提高更多的生产效率。

【中国梦·大国工匠】程海良:用“国产”取代“进口”的改造能手

全钢一分厂设备维修保养组组长程海良(摄影:陈姝)

程海良平时让徒弟们采取了“听、看、查、想”四字要诀(即对运转声音多听,运转设备多看,运转部件多查,运转现象多想);做到“三勤”(即手勤、眼勤、脚勤),并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通过他的传、帮、带,近些年为公司培养了5名技师,13名高级工,16名中级工。他有3个徒弟被派往中策橡胶(泰国)有限公司担任全钢各维修模块负责人,使我国的维修技术走出国门。

据了解,程海良多次被评为中策集团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师傅、优秀班组长等荣誉。2010年被评为杭州市工业系统“十佳师傅”;2015年被授予杭州市首席技师;2016年被授予杭州市工业系统“十佳工业工匠”。最后,程海良向记者透露,接下来的目标是继续精进技能,成为一名高级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