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频道

疏浚港口,中企为“黑海明珠”增光彩

作者:谭武军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1-04 08:48:09
分享

疏浚港口,中企为“黑海明珠”增光彩

  乌克兰敖德萨南方港水域,中国交建租赁的MP26反铲船组正在进行疏浚作业。中国交建集团南方港项目供图

乌克兰海港城市敖德萨有着“黑海明珠”之称,敖德萨南方港作为乌克兰最大港口,吞吐量占到全国港口的1/3,是乌克兰粮食、矿产等商品出口的重要枢纽港口。

然而,由于多年淤泥阻塞,港口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017年4月,南方港疏浚项目通过乌克兰政府投标平台向全球招标。在欧洲四大疏浚公司参与竞标的情况下,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凭借技术和价格优势击败对手,成为项目的总承包商,并由同属中国交建的天津航道局具体实施项目建设。

“我们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很愉快,中国专家的业务能力很强,我们对他们充分信任!”在近几个月的合作中,南方港港务局局长希罗科夫对中国企业在南方港疏浚项目展现的效率和能力表达由衷赞赏。

首次中标乌大型基建项目

在距离敖德萨市中心40公里的南方港,记者登上耙吸式挖泥船“通力”号,拥有4830公顷水域、29个泊位的南方港呈现眼前。波澜不惊的黑海海面上,三艘正在执行抛泥作业的泥驳船逶迤前行,向着20公里外的外海抛泥区驶去。

中国港湾乌克兰分公司经理林涛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疏浚大国,年疏浚量超过10亿立方米,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疏浚前沿技术、能够自主开展大规模吹填造陆和航道疏浚工程的国家之一。随着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疏浚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此次中国企业中标并承建的南方港项目分为两个合同,即南方港粮食码头疏浚项目、南方港进港航道和调头圆疏浚项目,合同总价6200万美元。这是乌克兰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港口基建项目,也是近年来中国企业首次中标乌克兰大型基建项目。

天津航道局乌克兰南方港项目部经理张伟表示,乌克兰南方港疏浚项目标志着中国企业打进欧洲四大疏浚企业的传统“势力范围”,首次进入中东欧疏浚市场。该项目的实施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在乌克兰落地的一次成功实践,对于中国与乌克兰未来在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具有标志性意义。

施工管理展现“中国能力”

受天气和船舶调遣等客观因素影响,项目在2017年8月底才具备整体施工的条件。但国外业主严格对照合同,要求中国企业按施工计划于2017年9月底前完成112万立方米疏浚量。面对紧迫工期,项目部展开劳动竞赛,连续奋战。凭借丰富的海外施工经验,施工人员根据现场工况积极创新,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将一次挖斗作业时间从2分6秒缩短至1分50秒,将每斗挖泥量从20立方米提高至36立方米……通过科学管理、创新工艺和拼搏精神,最终于2017年9月底完成176万立方米的疏浚量,超额完成50%多的工作量。“中国速度”让国外业主赞叹不已。希罗科夫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企业的项目质量过硬,而且工程速度远超出预期,“项目越早完成越好,我们完全没料到中国企业的施工速度如此之快”。

张伟表示,南方港粮食码头疏浚项目主体工程于2017年年底前完工,提前进入扫浅收尾阶段,预计将比合同约定的工期提前约3个月完成。

令希罗科夫钦佩的不仅是中国企业强大的合同执行能力,还有高超的商务谈判和沟通协调能力。乌克兰基建行业实行的定额预算管控制度,对进度款资金申请等有着一系列严苛限制。为应对这一风险,中方公司从项目前期就对接好乌克兰黑海设计院,学习和掌握当地的行业行规,减少了管理模式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有效降低了项目的支付风险。希罗科夫说,如果在合作中遇到问题,中国专家通常能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我们经常很快找到共同语言,从而避免了分歧”。

深化合作共建一带一路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着“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近年来粮食连年丰收,出口量不断攀升,乌港口建设迎来新机遇。

希罗科夫告诉本报记者,南方港粮食码头疏浚项目完工后,港口将年新增500万吨的粮食出口能力,但仍不能满足乌克兰的港口运力需求。南方港已提出将吞吐能力从目前的约7000万吨提高至1.2亿吨的目标,同时将大力发展集装箱货运和液化天然气运输。在希罗科夫看来,乌克兰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拥有出海口,是连接欧亚的重要走廊,希望乌中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基建领域的合作。乌方迫切希望更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不仅作为承包商参与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能够作为投资方参与乌基建项目的融资和项目管理。

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临时代办郑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积极参与乌克兰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国效率、中国速度和中国诚信,给乌方留下良好印象。不久前成功召开的中乌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规划了中乌务实合作的新蓝图,希望更多中国企业多做调研,掌握当地的政策法规,积极开拓乌克兰市场,为中乌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基辅电)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