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1月6日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的干旱地区萨赫勒是饥荒之地。世界粮食计划署称,今年毛里塔尼亚、马里、布基纳法索、乍得、尼日尔和塞内加尔有600万人如果没有援助的话,没法活下去。
尼日尔以南的津德尔的大医院每周收治几百个饥饿孩子,用水和花生糊拯救来到医院里大多数孩子。不过,有些人住得太远,得不到到救助。
2005年的干旱造成颗粒无收,仅尼日尔就有360万人缺粮。2012年又一次出现干旱,导致萨赫勒地区有800万人缺粮食。两年后,仍有630万人吃不饱。今年的情况依旧没有好转。
过去几个月,和以往的危机一样,慈善机构运来了食物,设立专门诊所治疗饥饿儿童,避免出现大规模饥荒。诊所的数量从2008年的1110家跃升至8000家左右。
世界粮食计划署西非和中非主任Abdou Dieng认为,萨赫勒地区陷入了饥饿的恶性循环。欧盟援助机构ECHO的一名员工表示,“我们的努力不过杯水车薪”。
气候变化、区域冲突激增和种植业低效,这些都是造成饥荒的根源。就气候变化而言,萨赫勒地区的平均旱情并没有太大变化,降雨量却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反饥饿行动”的Alex Orenstein说:“洪水泛滥了一周,庄稼和草地遭到破坏,接着又是一个月的旱灾。”
与此同时,撒哈拉沙漠正在扩大。马里兰大学的Natalie Thomas和Sumant Nigam称,从1920年到2013年,撒哈拉沙漠的面积扩大了10%。一些水源在干涸,迫使四处游牧的牧民往更南的地方走,寻找放牧地和水源。曾经广阔无垠的乍得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乍得湖的湖面减少了90%面积。
该地区的农民和牧民特别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因为那里基本没有水坝或灌溉系统。例如,在尼日尔,农田灌溉面积只有0.2%。约3%的年均人口增长进一步加大了缺水压力。如果(农业或其他行业的)生产率能更快地提升,萨赫勒地区自给自足不成问题。可是,粮食生产——更别说整个经济了——并没有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一些直接的补救方法还是有的。首先是洒水器、蓄水池和水泵的投入。世界银行估计,该地区开发了20%的灌溉潜力。另一个途径是政府和援助机构出资研究新种子和开发新种植技术,用来提高产量,让农作物更好地抗旱。
相反的是,该地区的各国政府正在削减农业投入,原因或许是城市道路破败和医院供药不足时,城市居民闹得更凶。在这个地区,很多国家都严重依赖农业,扩大投入机会就这样浪费了。
尼日尔的农业和渔业依然创造了36%左右的GDP——自1990年以来基本没变过,以及75%的就业。此外,尼日尔8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与1990年的比例大致相同。同时,政府对农业的预算拨款减少了10个百分点,降至预算总额的8%。整个亚洲地区呈类似的趋势发展,尽管并不那么明显。可是,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提高农业生产率能带来的回报高于任何人一种公共投资。除非该地区的农村恢复能力得到改善,否则,在一两年内,仍会有很多带儿童的母亲将再次回到诊所里。
(编译:杨小娟 编辑:王旭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