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卡成为敛财套路?多样化处罚手段让预付消费安心

预付卡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消费者对于商家的信任,如果辜负了这份信任,商家就应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 给预付消费加上“安全阀”,让人们安享这种服务模式,我们的消费市场必将迸发出更多活力。

预付卡成为敛财套路?多样化处罚手段让预付消费安心

来源: 人民日报
2019-06-11 07: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让预付消费更安心

预付卡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消费者对于商家的信任,如果辜负了这份信任,商家就应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

有必要在市场监管、商务、公安等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让守信者畅通无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未来拥有无穷潜力。在激发市场活力、挖掘消费潜力的过程中,预付消费完全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如今,“先预付、后消费”的商业模式,不仅在实体店被广泛使用,在网购平台也越来越常见。随着暑期消费旺季临近,商家们纷纷推出预付消费等促销活动。

预付消费受热捧,背后是“双赢”的商业逻辑。对消费者来说,预付消费的价格往往有优惠,也可省去每次结算的麻烦,体验更好。对商家来说,一次性预收顾客的资金,意味着锁定了未来一段时间的客源。但现实中,预付消费“卡壳”现象时常发生。办理预付卡时,商家不愿跟消费者签订书面合同;等到办完卡,又时常退卡难、退款难;更有甚者,关门歇业,让消费者的预付款打了水漂。有人感慨,“预付卡”成了“圈钱卡”。

预付消费这本“经”,为何被念歪了?主要还是一些不法商家在搅浑水、钻空子。正是因为看到了预付消费对于人们的吸引力,一些商家动起了歪念头。他们以“优惠促销”为由吸引顾客,一旦收到预付金,不是想着怎样提升服务,而是变着法给服务注水,甚至一走了之,可谓“以预付之名,行敛财之实”。类似做法,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人们对消费的信心。

其实,从2012年起,商务部就陆续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发卡企业在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实行资金存管制度,预收资金的一定比例向商业银行存入存管资金……相关规定非常细致,但在落实层面,却经常遭遇现实难题。实际上,大量预付卡销售没有备案、没有存管,结果便游离于监管之外。如何有效加强监管、进一步规范预付卡消费,充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成为亟待破解的问题。

让预付消费更安心,关键在于多措并举,形成监管合力。一些商家之所以敢欺骗消费者,甚至让预付卡成为敛财套路,一个重要原因是违规成本较低。因此,应当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加大对违规者的惩处力度。与此同时,还应探索多样化的处罚手段。预付卡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消费者对于商家的信任,如果辜负了这份信任,商家就应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有必要在市场监管、商务、公安等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让守信者畅通无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从而大大增加监管的威慑力。

事实上,随着消费市场更趋成熟、消费行为更加理性,消费者“用脚投票”的作用也愈加显著。今天,人们对预付消费模式日益熟悉,选择时也更为谨慎。目前,企业的预付消费服务有没有在相关部门备案,已可通过商务部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业务信息系统进行查询。在选择预付服务时多个心眼,提前查一查,就能避免掉进不法商家的陷阱。进一步完善消费举报和投诉制度,让消费者参与监督,就能推动更多商家规范提供预付消费,不敢肆意违规。

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未来拥有无穷潜力。在激发市场活力、挖掘消费潜力的过程中,预付消费完全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给预付消费加上“安全阀”,让人们安享这种服务模式,我们的消费市场必将迸发出更多活力。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