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旅游公司助力千户苗寨致富奔小康

西江旅游公司助力千户苗寨致富奔小康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8-14 15: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被誉为苗族文化“活化石”和一座活着的苗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据统计,西江千户苗寨内居住有1300余户人家,苗族人占99.5%以上,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领略和认识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绝佳之地。

近几年来,西江景区的游客接待量逐年大幅度增长。并先后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最佳景观村落”和“中国十大最美村落”、“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贵州十大魅力旅游景区”、“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等殊荣。西江旅游公司获得了“贵州省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示范基地”、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集体、旅游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旅游扶贫为抓手,加快群众脱贫步伐。

近年来,在中央到地方扶贫攻坚步伐不断加快,措施力度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立足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促进农民收人不断增加。让贫困户与旅游效益挂钩实现脱贫。2009年制定出台了《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补偿办法》和评级奖励办法,以“人人都是文化主人,个个参与文化保护,家家成为民俗博物馆,户户都是文化保护场所”为落脚点,积极探索“景区集中管理,家庭分散保护”的运作模式,建立了“全面普查,完整保护,镇村复查,兑现奖励”的长效管理机制,让广大村民在景区开发实实在在受益,能够感受到景区开发带来的好处,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景区保护和开发的积极性。建立文化保护基金,实行景区门票收入分享机制,按门票收入的18%用于景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发放给景区村民。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资金由建筑保护奖励资金和家庭人口行为规范奖励资金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建筑保护奖励资金占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的60%,家庭人口行为规范资金占40%。这一措施很好兼顾了景区内寨子中间和山顶村民利益,做到村内寨内群众利益均等,从而调动了村民参与苗寨传统文化及古建筑群的保护积极性。

二、以创业就业为平台,实现群众就业增收。

除了设立文化保护基金,西江旅游公司还优先帮助西江籍村民实现就业。目前,公司员工共741人。其中,西江村就业人数365人,占总人数近50%,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8人,带动386人增收。另外在西江景区内就业的村民有1200多人,贫困户人口600多人,极大提高了村民的就业率。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多措并举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创业就业,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据统计,在景区内直接从事旅游服务行业人员近3000余人,其中,115户贫困户397人贫困人口实现了创业,帮助283户贫困户861人贫困人口实现就业,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2017年,西江千户苗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7年的1700元增长到2017年的1.9万余元,直接来自乡村旅游业收入占全部收入的70%,乡村旅游业已成为苗寨农民增收致富、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最有效渠道的主要渠道和平台。

三、以村企合作为模式,助推特惠资金效益。

随着公司的发展,集团化和上市成为西江旅游公司进一步的发展方向。为了推进公司挂牌(IPO)主板上市,必须完成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合作者。结合攻坚脱贫政策要求,以“旅游+扶贫+上市”模式引进村集体经济及吸纳贫困户入股,设立股权激励政策,通过“村企合作”方式,村村为股东,人人能受益的模式,激励村民旅游事业,带动农村发展。2016和2017两年西江旅游公司已吸纳全县贫困户入股特惠贷资金达3.2亿元,涉及8个乡镇60个村6531户贫困户,将每年按照7%红利分发给各贫困户,每年分红可达2240万元,有效盘活投融资体系,精准扶贫户每年可从公司拿到3500元的稳定分红。

四、以扶贫济困为载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西江旅游公司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响应脱贫攻坚政策的号召,以扶危救困为己任。积极帮助西江景区周边村寨开展如苗年、吃新节、招龙节等民俗活动;帮扶慰问、救助生活困难群众、老党员、贫困学生,给他们送大米、食用油、慰问金等,并鼓励他们乐观面对生活,努力自力更生,达到扶贫扶志的目标。对发生重大变故和重大疾病的家庭,公司积极发挥企业在市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公司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募捐活动,帮助其渡过难关。

五、以结对帮扶为契机,助力精准扶贫发展。

根据上级部门安排,公司结对帮扶村为西江镇长乌村。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助推精准扶贫、多渠道为贫困户解决就业,提高村民收入、开展文化教育帮扶,助力减贫摘帽。西江旅游公司党总支纪检委员潘志伟同志在长乌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脱产驻村,指导长乌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公司每个中层干部负责帮扶一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为了更具体全面的掌握贫困户的信息,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帮扶帮扶政策的可行性和针对性。通过驻村第一书记的驻村反馈和公司领导经常下村调研了解情况,并将在调研走访中发现长乌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症下药。

六、开创旅游扶贫新模式,树立行业新标杆。

以旅游发展为契机,推动旅游扶贫中的“西江模式”,全力助推雷山脱贫攻坚。为进一步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助推雷山脱贫、摘帽,打赢脱贫攻坚战,西江旅游公司充分利用西江景区旅游发展优势,借助“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发展机遇,2017年6月30日,成立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扶贫投资有限公司,发挥了旅游行业优势和树立行业标杆,积极投身雷山县脱贫攻坚“大比武”中,将通过产业带动、项目扶持、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多形式参与雷山脱贫攻坚战,全力助推雷山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将“旅游+扶贫”的西江发展模式推向全州、全省。来自西江园区内干部职工、西江景区各个市场的旅行社代表、景区商户和项目建设代表,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热情,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为旅游扶贫投资公司总共捐赠了278.3万元的资金,其中,西江旅游公司捐赠200万元。成立旅游扶贫投资公司,其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更加注重社会参与、更加注重整合资源”进行扶贫工作的新要求,大力弘扬扶贫济困、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关注并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是企业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体现。截止目前,共利用旅游扶贫基金资助了107人21.3万元。

七、调整公司产业结构,带动景区经济业态。

自2008年第三届旅发大会后,西江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呈现出了“苗家乐”经营大户李珍、种养殖大户谢志意、银饰经营大户顾永冲、李光雄等一批农民创业典型,带动了西江区域的经济发展。目前西江村民年均收入已从2008年的1800元增加到2017年的13000元。

目前,景区有农家乐接待户235户,其中,有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93人贫困人口实现创业,带动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4人贫困人口实现就业;民居宾馆、酒店35家,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民族工艺品店128家,帮助贫困户18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人实现就业;从事银饰、服装、摄影、出租苗衣等农户240户,其中,参与经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8户217人;茶楼酒吧15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贫困人口5人从事茶楼酒吧服务工作。

八、加大景区建设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乡村基础建设设施投入,完善景区内道路绿化,完成东引、羊排环寨公路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对西江千户苗寨夜景灯光及照明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对寨内步道进行铺鹅卵石改造,改善人居环境。

截止目前,除了国家的专项资金,西江旅游公司在游客服务中心、旅游观光步道、生态停车场等基础配套设施上就投入了将近8个亿。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国内外知名苗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片区开发、要素建设、功能完善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景区配套设施,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推动景区快速发展。

九、以景区品牌为资源,创电商扶贫新模式。

为实现旅游带动扶贫、促进贫困户产品出山,西江旅游公司建立了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点电子商务旗舰店,于2015年7月正式挂牌试运营。该旗舰店营业面积400平方米,引入商品100多种、单品500多种,重点培育了雷山鱼酱、雷山银饰、雷山银球茶、雷山青钱柳、雷山天麻等当地旅游扶贫特色产品。旗舰店自营业以来,辐射带动了西江景区的黄里、长乌、大龙、乌尧、脚尧、麻料、乌高、控拜等周边村寨300多户精准扶贫户发展茶叶种植、银饰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实现带动1154名贫困人口增收。自运营以来,每年实现帮带收入100多万元,在脱贫攻坚战中逐步发挥积极作用,让更多的农特产品逐步走向市场。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