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Karel Eloot谈产业数字化转型:只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但成果已现

如果把产业数字化转型比作一场万里长征,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企业一样,才刚刚迈出长征第一步。在Eloot看来,数字化转型的终点是端到端的转型,应该全面覆盖供应端和客户端。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Karel Eloot谈产业数字化转型:只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但成果已现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8-28 17: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8月28日电(曹静) 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数字化,工业物联网……无论中国还是放眼全球,在人工智能、云端平台和数据处理等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的传统产业正经历着科技的洗礼,不断与新兴科技融合,希望迎接新一轮经济增长。

这一浪潮下,机器人开始走进工厂,与传统作业方式高效整合,优化程序,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运营效率。上周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4.8万套,占全球产量的38%以上。

转型过程中,阵痛不可避免,那么企业坚持数字化的动力来自哪里?如何攻克技术难题?肩负调控职责的政府和培养人才的大学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大会期间,中国日报网专访了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亚洲运营咨询业务及物联网负责人Karel Eloot,他分享了对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看法。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Karel Eloot

转型正当时,要着眼于长远

“在技术方面,中国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而相比传统手段,使用新技术和解决方案能够加快创新步伐,让中国快速缩小与领先者的差距。这也是中国更加热衷于拥抱新技术浪潮的原因之一。”Eloot这样解释产业数字化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当然,如果说追赶强国是一个区域性原因,那么数字化转型浪潮来袭则得益于现如今技术的进步。Eloot提到,技术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实用的机器人,云服务平台让数据存储更加便捷、低廉,鼓励着企业拥抱数字化。

“不可忽视的是,初创公司也参与其中,因为他们看到了物联网时代数据创造的价值,通过充分挖掘数据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让单个‘物联’形成网络。”Eloot补充说,“初创公司的参与,使得整个数字化生态系统得以完善。”

技术是产业数字化的关键,技术性人才是关键的关键。当外部新兴技术涌入传统产业,企业内部要如何布局人才战略?Eloot给出的建议是内外联动。

在内部,企业应该对现有员工进行再培训,提升数字化、物联网化等技能。他认为,企业内的新老员工将成为公司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和代言人,鼓励数字化解决方案在部门及公司层面推广开来。而在外部,企业要招募人才,为企业转型提出专业解决方案,同时与外部公司合作,加速转型速度。

“我们观察到,在工业物联网生态系统中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要比更加注重内部培养的企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Eloot表示。他还强调,数字化转型阵痛在所难免,企业应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着眼于最具商业影响力的项目,为后期发力储备人才、技术及合作伙伴。

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合作,缺一不可

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应该来源于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政府、高校和企业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促进工业物联网的创新。

政府有着强大的调控能力,Eloot认为政府可以和高校合作,为中小企业打造专门的生态系统平台,也可以联合建设工业物联网能力发展中心,帮助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更进一步,由政府、高校与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平台进行联合研发,共同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加速工业物联网的创新。

此外,数字转型的灯塔企业必不可少。Eloot提到,从全球范围的制造业来看,麦肯锡与世界经济论坛联合甄选的灯塔企业中有六家位于中国,其中既包括海尔、上汽大通和富士康等国内企业,也包括西门子、丹佛斯和博世等跨国公司的中国工厂。

“这些企业在转型上与全球制造业的领军企业齐头并进、不相上下。”他说,“中国本土企业可以向这些企业取经,学习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合作方式推动转型。”

在这一背景下,Eloot认为未来所需的转型人才应该懂得利用数字化分析工具、机器学习等方式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这也是中国高校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

“多方面驱动才能完成产业数字化,行业协会、政府、高校和企业应该通力协作,为在转型征途中身处不同起点的企业量身定制数字化方案。”Eloot表示。

如果把产业数字化转型比作万里长征,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企业一样,才刚刚迈出第一步。在Eloot看来,数字化转型的终点是端到端的转型,应该全面覆盖供应端和客户端。

“当然,如果我们讲狭义上的‘转型’,即‘工厂四面墙内’的整个生产线的转型,全球不少制造商已经欣赏到了转型旅途中的别样风景。”他说。

(编辑:李海鹏)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