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起来,让时尚“绿”起来

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还未能脱离二氧化碳的排放。TEAM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中心、CBCA中国企业气候行动联盟创始人王石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引领现代纺织业进入“无染低染”的低碳时代成了时尚气候创新专项基金的动力所在,更可以通过基金加强时尚产业企业低碳减排能力建设工作。

企业动起来,让时尚“绿”起来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2019-09-11 01:2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还未能脱离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日益增长,减少碳排放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倡导让地球温度上升由2度控制在1.5度以内,这0.5度看似不起眼,想要改变也并不容易。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愿意参与进来,他们正试图努力,让碳排放总量从多到少成为可能。

服装作为纺织业的主要消费品,企业为此发生哪些改变?“气候创新”后,未来纺织业将带来哪些新变化?

中国消费品行业发力气候创新

气候变化问题正在改变市场竞争的商业环境与格局,不仅影响企业的自身运营,更影响企业的供应链和市场需求。

据悉,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率先行动,已经成为消费品行业第一个进行气候创新的行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中国时尚企业要在变局中厘清世界、国家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在变局中把握机遇、规划未来。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指出,工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我国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其中,纺织服装产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纺织服装行业的态度与行动会对工业领域、甚至全球市场带来广泛影响。

TEAM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中心、CBCA中国企业气候行动联盟创始人王石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

由跟随者变成引领者

值得骄傲的是,《巴黎协定》以来,中国从气候治理体系的“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成为国际气候谈判达成的关键推动力量。

今年7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未来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深化节能减排工作”。未来,绿色创新发展导向下,中国时尚产业应如何高质量发展?

赛得利公司下游业务及企业发展副总裁冯昕说道:“赛得利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再生纤维素纤维是企业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低碳产品。赛得利一直积极参与各项低碳、节能的活动与尝试。”

浙江盛泰服装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敏则表示,集团采取绿色工厂、绿色产品以及绿色供应链三大元素间的相互协作经营理念,致力于实现绿色创新目标,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除了绿色创新外,供应链上下游产业的规范也将影响到绿色创新的实施。

李宁公司社会与环境责任高级经理李渊介绍,2008年,李宁集团开始关注供应链社会责任的合规性管理,公司一直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板块图,关注能耗及碳排放绩效并不断改进,利用公司中心办公楼屋顶空间面积建设太阳能电站等,传递中国创造的绿色竞争力。

气候创新专项基金呼之欲出

值得一提的是,会议还宣布成立“时尚气候创新专项基金”。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生产力促进部主任、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在会上进行了时尚气候创新专项基金发起说明:该项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提出,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申请发起,按照国家《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要求,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下设立“时尚气候创新专项基金”。

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引领现代纺织业进入“无染低染”的低碳时代成了时尚气候创新专项基金的动力所在,更可以通过基金加强时尚产业企业低碳减排能力建设工作。

据悉,专项基金为企业应对气候变化赋能,举办气候行动训练营和专题会议;推动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污染防治、有害物质控制、循环利用、资源减量化等气候行动项目的开发和推广;推动绿色材料和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动碳汇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企业间的交流和国际影响力传播,加速时尚产业绿色转型为工作目标和方向。

兰精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北亚区总裁胡坚表示,未来我们要助推纺织服装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功能性、时尚性和责任担当的行业,未来,兰精还将采取一系列生产措施及创新技术以实现减碳目标,并通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的完善,逐步对制造过程进行改革提升。

晨风集团可持续发展部部长杨宏伟提到,晨风自2013年起,已经接受优衣库等品牌客户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培训。从2005年开始,晨风集团已将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战略,始终向下游品牌传达企业的可持续价值。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开云集团的战略核心。”开云集团大中华区总裁蔡金青提到,“可持续发展不仅势在必行,也是企业经营的制胜之道,更是企业创新动力与创意源泉。”

各企业纷纷表示,未来,不论是气候创新行动还是公益活动,将善用自身传播力量,扩大影响力,引导更多企业和个人加入行动。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